- 精华
- 0
- 帖子
- 302
- 经验值
- 1921
- 注册时间
- 2005-12-31
- 妈币
- 12866
    
- 帖子
- 302
- 经验值
- 1921
- 注册时间
- 2005-12-31
-
♦♦
-
妈妈网轻聊 给生活加点料
-
♦♦
-
妈妈网孕育 就是好用
-
♦♦
-
广州妈妈网 广州妈妈网,更懂广州妈妈
|
去同事家玩,他孩子三年级,我随手拿他的语文课本翻了下,一下子看到了我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本人八十年代上的小学,距今有30年了吧,这篇课文我印象深刻,是因为当年作为小学生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很多不解,明白后知道是骗傻瓜的,如今还在骗傻瓜啊!
这篇课文是《凡卡》。一个俄国人写的,写的是九岁的乡下小男孩去城里做童工,遭受压迫的事情,整篇文章,是通过这小孩给爷爷写的信来表现的。
问题在这里,一个9岁的乡下穷人家的男孩(1840年?),文字优美地完成一篇篇内容丰富的信件,最后作者为了表明他还是小孩,不懂得i写地址,信皮只写了乡下爷爷收。1880年的俄国乡下教育水平如此之高,令人起疑,看高尔基同时期的书,反映俄国现实的,爱读书和有书看的孩子是少的,文盲才是主流啊(不只是俄国,当时全世界都如此吧)。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从幼儿园就开始正规接受教育的孩子,在9岁的时候要完成一篇篇内容丰富,完全展现自己生活的信件,也是件不简单的事情,何况1880年的俄国农村穷人家的孩子。
其实《凡卡》总体反映了社会被压迫的不平等的故事,但是,故事有很多讲法,非要让一个9岁男孩写信来表现,有点不合情理,这课文竟然经典,教育中国人几十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