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记忆(2011-6-6) 又逢端午节,又闻粽子香。我又想起了故园的菖蒲和艾叶,母亲亲手做的端午饭…… 端午,对我个人来说,是个有着美好回忆的节日。 和吃的有关,呵呵。小时候,物质不是很丰富,对吃的记忆很深。 每当节日快到的时候,村子里那些定了亲的小伙子姑娘家,就忙开了。小伙子家是忙着准备端午礼,主要是粽子,还有些其他东西。那粽子,是要准备很多的,多到什么程度呢?要向媒人问清楚未婚妻村子里有多少户,每家都要有一份。 姑娘家呢?就是忙着收礼,接待亲家,准备回礼,然后端着准女婿送来的粽子,每家去送。这样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成群结队地跟着送礼的婶婶后面,整个村子里,喜气洋洋。那个姑娘,就成了全村的主角。 我也期待着成为这样的主角,可惜后来没机会,外出读书,在外面结婚,儿时的很多憧憬都成了泡影。 这些,都是端午前奏吧。 等真正的节日快到的时候,妈妈们要上山找来一些植物,有菖蒲,艾叶,挂在门口,说可以辟邪,驱蚊的。 到了广东,才知道,这些艾叶幼齿的时候,是一种好菜呢。而中医重新抬头的今天,我也才知道,这些从小陪伴我们的艾叶,老家漫山遍野的艾,原来还是艾灸的主材料呢。 这些植物们,在端午齐齐出场,种种习俗,采药、沐兰汤、饮雄黄酒都是为了逐疫避邪,祈求身体健康。端午节堪称是中国最早的医药保健节。估计如果请金润老师从这方面来说,又会子丑寅卯……滔滔不绝。 想想,中国古人,真是很浪漫,又很实在呀,“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挂菖蒲,插菖蒲,烧艾叶熏蚊子,重阳呢,插茱萸,赏菊花;冬至,画九九消寒图。 端午,我们那里还有一种我们那里叫做“算盘珠”的草,长着一颗颗的小珠子,采来串成手镯,戴在孩子们的手上,说也是可以辟邪的。巧手妈妈们,或者用蒜瓣,菖蒲的根茎,削成各种形状,做成小香包给孩子挂在身上,或者串成项链挂在脖子上,可以驱蚊虫的。 然后,妈妈们找来粽叶,包粽子用的,藤蔓,或者稻草,这是用来扎紧粽子的。还要上街买来雄黄,这是过节必不可少的东西。 等到了端午节那天,春寒料峭的时候开始养的第一批鸭子长大了,妈妈挑了只最大的来过节吃,种的蒜,刚好也长好了蒜瓣,挖出些来,嫩姜,拔些出来,一起用来炒子鸭。菜地里的苋菜,也刚好长好了,摘来刚好应节。对于缺少肉食的我们来说,那美味吸引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整个村子里,都飘出了迷人的味道,去地里干活的人们,也都按时回家吃饭了,过一个隆重的端午节。那时确实是感到很隆重的,呵呵。虽然其实非常简朴。 每个人,包括孩子,也都要喝点雄黄酒,太小的孩子,就用雄黄在额头画一个“王”字,说可以防毒,驱蛇虫。老人说:“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雄黄酒驱蛇虫,最有说服力的,也许是白蛇的传说了吧。那个美丽善良的女妖的故事,妇孺皆知,雄黄酒的功力,也随之广而告之。 各地也有不同的习俗吧。后来我长大到了南京,才知道那边端午还有吃咸蛋黄的习俗。 听说很远的地方,还有赛龙舟的活动,还被称为“农民运动会”呢,我们只是听听罢了,想象着那样的热闹和好玩。 后来看了沈从文的《边城》,看到里面有描写古城端午赛龙舟,抓鸭子的场面,很有亲切感呢,呵呵。因了那次进城看赛龙舟,抓鸭子,翠翠偶遇二老,正是那次偶遇,“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对这章印象很深。 还是古时候的这龙舟讲究,呵呵。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当然,关于端午来历,还有其他传说,不过以这个流传最广,最得人心。 有唐代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历代咏端午的诗很多,大部分说到屈原,也有提到其他的端午习俗的。感兴趣的群友可以搜搜。 屈原,何许人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沦陷,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终极诗篇。 真正的诗人啊!真正的以身体创作。 想起《论语》中的句子。“棠棣之花,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诗句不可谓不美,但是还是被孔子的辣手毫不犹豫地删除于305首之外,为神马? 因为这种感受很假,不是真的思念。 屈原是诗人,是真正的用身体写作的诗人! 仅仅是诗人吗?不! 那时候,中国没有专职的诗人。诗,是他们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他们高尚人格的心声流露。不学《诗》,无以言。 文人墨客又被称为“骚人”,也源于屈原的《离骚》。其中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好像我中学的时候,就有很多同学把它作为座右铭了。 这些传统节日,我们不仅要从民俗上去了解,对我们读经的人来说,更要从文化意义上去了解。 有这样一些日子,我们铭记了千年,有这样一些方式,我们重复了岁岁年年。是什么感召了我们的生命,是什么,沉淀了我们的文明? 端午节,就是这样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节日,是一个民族积淀了千年的不朽传奇。 这样一个节日,当然不仅仅是一个短暂的假期,一个休闲的轻松时节,更是一种多方面的、多层级的感受,是一种身临其境的心灵震撼和感悟,是一个‘人文化成’的过程。 最根本的就是要回归到屈原的爱国、为民、求真、向善的精神上来,这才是端午节的核心内涵。这些,也都是传统中国士大夫的追求。屈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感召力,就是因为他那种清明坦荡、上下求索的精神,他的理想人性之光,唤起了人们心目中的这种寻根,向善,求真,兼济天下的共同向往。这种追求,是中国士大夫的灵魂终极追求,从他们一开始读圣贤书的时候,就融入了他们的灵魂,化身为价值观,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而几千年来,这些文化基因,早已流淌在我们中国人的血管里。 这些年,洋节甚嚣尘上。可是,再热闹地过节日,其实根本没有过上洋节的真正灵魂,国外的圣诞节,那是很多西方国家人们的信仰,他们在教堂安安静静地做弥撒,和他们的上帝交流,获得灵魂的安慰。因为他们从出生开始,上帝就是他们的信仰,这信仰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灵魂。而我们呢?圣诞节,被商家贴上了促销标签,成了一棵移植的树上因水土不服而衍生出来的怪物。 在复兴传统的呼声越来越高昂的今天,也衍生了很多现象。首先,是几年前,当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传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不少国人猛然警醒,端午原创国的我们自己,节日气氛反而渐渐式微。醒悟后的国人,出现了很多争抢热。抢什么呢?抢名人,抢名胜。为什么抢?为了招商,为了旅游经济…… 让那些“黄金天价粽”、“美女盛粽子宴”, 模仿屈原投江蹦极,名人争夺战,这些,都像浮云一样,飘走吧!飘走吧!今天,没有龙舟看,我只想和家人一起,用散发着清香的粽叶,和五谷杂粮,包一锅朴素的粽子,用记忆中妈妈用过的那些材料,做一顿节日的饭菜。营造一个节日的气氛,给孩子好的熏陶。热闹的节日中的所有,只有妈妈做过的那些,印象最深刻,最温暖!然后,静静地,重读一遍《离骚》,《橘颂》,让我的灵魂,穿越千年,去和屈夫子做一次纯粹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