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
- 3
- 帖子
- 448
- 经验值
- 3122
- 注册时间
- 2009-7-18
- 妈币
- 3406
- 帖子
- 448
- 经验值
- 3122
- 注册时间
- 2009-7-18
- BB生日
- 2006-09-22
|
孔圣堂的大餐(2009-12-6)
下午准时到孔圣堂听周北辰老师讲论语。
周老师一开始就说,今天的内容比较多,接着上次讲的,要讲完《八佾》。我一听这个消息,高兴坏了!内容多多益善!
《八佾》的内容,讲君臣之礼。这样的内容,也许会使人觉得肯定很无趣。非也!周老师的讲经,引经据典,联系实际,非常有趣!又能增长不少知识呢。
今天,在讲君臣之礼的同时,周老师同时让我们了解了孔子的为人,引申到现代生活中的为人处世,还做了临场发挥,讲了一点“乐教”。和上次讲的“诗教”互相呼应。
大家都知道,论语是一部语言记录册。《八佾》中的对话,也同样处处有机锋。
《八佾》中,讲了三个权臣僭越国君礼仪。周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八佾是乐舞礼仪的行列。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鲁国大夫,属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孔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因此发出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怒斥。
季氏的僭越之举不止这一项,《八佾》中还记载了他曾祭祀泰山。按周制,天子祭天,诸侯祭境内山川,百姓祭自己的祖先。泰山在鲁国,鲁国,国君才有祭祀泰山的资格。可见季氏的野心。
第二个权臣是王孙贾。他是卫国的当权大夫。他以奥、灶譬如卫国国君和自己。国君位尊而无实权,自己位卑于国君而大权在握,以此吸引孔子为其服务。孔子却有自己的原则,婉转拒绝:“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言我不被时用,是由君命,何能细为曲情以求于汝辈,譬如世人得罪于天,亦无所祈祷众邪之神也。
第三个权臣是管仲。仲为春秋名相,曾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然而孔子说:“管仲之器小哉!”他的僭越之处,孔子说到了两处:一为塞门,二为反坫。,“塞门”就是指的屏风。像后来的照壁一样,立在院门与堂屋之间,正好把堂屋和院门隔开。国君的皇宫门口有一个屏风,管仲家门口也立了个屏风, “邦君为两君之好”,是说国君和其他国君友好会见时,设一个土台子,用以放置喝过的空酒杯。屏风和反坫都是诸侯的礼,而管仲作为一个大夫,国君享受什么,他也享受什么,这就说明他越礼了,超越了自己的本分。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小,指他的人生境界不高,因为他只能行霸道,而不能真正辅佐国君行王道,所以说管仲是个小器的人。朱子对器的解释:“器小,言其不知圣贤大学之道,故局量褊浅、规模卑狭,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就是说管仲的器量小,他不知道圣人的大道之学,只知道凭武力,凭借他的聪明才智来搞霸道而已。相比之下,周公的“卧发吐哺”,才显王者风范!
王道,是儒家倾心的理想政治。周的王道政治对统治者有“德”的要求,是所谓“德政”。孔子提出“仁政”概念,主张士人参政议政,就是体恤民生,以仁义为主,讲仁义礼智信,通过提升自己国家的实力来服众。
霸道,则是以武力解决问题,以争夺地盘扩大版图为根本目的。
孔子批判这些僭越礼仪的权臣,但是他不从时政上去评论。周老师说,这也是孔子的处事智慧,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从这些看来,孔子是知礼之人,从礼之人,重礼之人。他 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因此,他“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然而,他对礼乐文化的理解,还不仅仅限于此。
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他重礼,但更看重的是的实质,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孔子明确指出了若是“人而不仁”,礼乐也就无从谈起。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道。”不讲求一致,要看到人的不同。
君臣之礼的本质是什么呢?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关于君臣,周老师是这么解释的:君臣,职事之上下。不仅仅指国君和大臣。在家指父子,夫妇,在公司指老板和员工,在学校指老师和学生,校长和老师......君道的要义是以礼待人,臣道的要义是以忠事上。纵观现今社会,能做到以礼待下属的,又有多少?能做到以忠对待上级的,也是凤毛麟角。周老师说,中国社会面临着诚信危机,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你在没有耀眼文凭,没有出众能力的情况下,脱颖而出,那,就是奉行“忠”义。社会上不缺文凭,不缺高学历人才,但是,缺乏忠义之士。做一个忠义之士,是投资最少,回报最大的事业(听众笑)。
周老师还讲到了“乐教”。孔子不仅是一个有礼,有节,有度之人,还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有很好的音乐素养,既能演奏,如鼓琴、击磬、鼓瑟,又能歌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是歌颂舜的一种乐舞,武,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舜是受禅而得位的,他品格高尚,才能超人。而武王,是用武力取得天下的,他未免失之于善。孔子强调乐不仅要“尽美”,还要“尽善”。由此,孔子对于尽善尽美的《韶》很看重,并能沉醉其中以致“三月不知肉味”。“德音之谓乐”,“乐以载道”,“乐和民声”,大音与天地同和,雅乐,正音,是同其他的音乐有不同一般的教化作用。
讲到这里,周老师说,现代社会学高雅音乐的,很少有堕落的。(掌声,笑声)
在讲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时候,周老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中国人信奉的神教体系。这些知识,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系统的介绍。对于神教,周老师告诉我们,儒家奉行的是一种“中和之魅”,对六合之外的一切,存而不论。是啊,我也认同这种观点,在茫茫宇宙之中,之外,还多多少我们所不知道,不了解的事物啊。既然不知,不论,是正确的做法。
对于孔子极为推崇的周公,儒家的第一个圣人---元圣周公,周老师也做了简单介绍:在周公之前,中国文化以“巫”的形式存在,“巫”同“舞”,是当时祭祀时的一种乐舞,为沟通天人的主要媒体,带有原始宗教的特点(说到原始宗教,周老师又引申到了日本的本土宗教的特点)。是周公,是中国文化“脱巫”的,变而成为人文文化,礼乐文化。
听到这里,我不由想起赖老师讲解过的周公的另一大功德,就是周文王在伏羲氏八卦的基础上完善了易经的64卦,并且给每一卦写了卦辞。这卦辞很深奥。是周公,给每一卦爻配上了爻辞。 然后孔子出现,他继续做了大量的工作,晚年喜易,苇编三绝,写了许多解释易经的文字,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十翼”,系辞,象传,彖传,系卦传,等等。有了孔子的这些解说,我们才有可能了解易经的含义。从这个角度上,也许可以说,孔子是和周公“师心相通”的那个人。他们的文化,一脉相承。
听完讲座,我真有一种吃了大餐的感觉,喜悦,满足。听一场高质量的知识讲座,就像听了许多高尚的人的对话,其收益,不是看书,随便搜索所能达到的。论语,易经,相得益彰,可以给我们无穷的精神滋养。
可惜的是孔圣堂时间安排很紧,没有时间向各位听得投入的同道学习,交流。希望有机会向大家学习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