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0 | 浏览: 1221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手机看此贴
  • 微信扫一扫 手机看此贴
  • 好内容 随时分享到朋友圈

心理科精神科就医防骗指南

[复制链接]

Rank: 1

帖子
经验值
63  
注册时间
2018-3-31 
    • 妈妈网轻聊
      给生活加点料

    • 妈妈网孕育
      就是好用

      holdImg
    • 广州妈妈网
      广州妈妈网,更懂广州妈妈

      广州妈妈网二维码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03:57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新世纪》周刊是由财新传媒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出品。是领先的财经新闻周刊,以自由思想、批判精神和专业素养,向中国政界、金融界、产业界和学界精英传递市场经济理念与财经新闻资讯。
·曾记否,2014年9月,财新传媒曝光数十家医院采用“脑神经递质检测仪”(EFG)及后续疗法,耽误治疗时机,巧取患者钱财,“比无效更坏”。几年多过去了,现在,在网上搜索“抑郁症”,排名靠前的仍然是那家中医院,当年被曝光的好几家医院也还榜上有名。
·点进去浏览,它们已经不再宣传EFG,卖点变成了另外一些高科技的新名词,诸如“脑神经元修复技术”、“脑循环综合治疗”、“靶向治疗”等等,包括品类繁多的“高科技”仪器和方法。即便我这个精神科医生,第一眼看到题目的“疗效”,也不禁怦然心动:要是疗效真的这么好,确实是造福广大患者啊!
·但同时,我心头也掠过一丝惶恐:这些神乎其神的技术,有的只是我们临床常用的治疗,没那么神奇;有些是我闻所未闻的“新进展”,难道是我落伍了吗?
·不是。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些仍然都是骗术,改头换面,招摇过市,而且总是能够得逞,受骗的患者可谓“前赴后继”。那么,该如何识破骗术,不再上当受骗。
骗术1:夸大宣传
·常见的宣传是某技术能“营养脑神经细胞,对受损脑细胞进行修复”、“平衡神经递质,使脑源神经信号传递正常”、“靶向调节紊乱的神经突触”,并宣称“我院是某某省某某市唯一一家拥有该技术治疗的医院”等。
识破骗术:普通患者看到“神经递质”、“信号传递”、“靶向治疗”等字眼,往往会感到很专业。但在真正的专科医生眼中,这些说法只是在堆砌术语,没有任何实质内容,毫无专业性可言。
骗术2:制造恐慌
·有些医院的网站提供在线“专家咨询”,这些“专家”会强调药物治疗副作用大,长期使用还会造成依赖。听了这些话,没有医学知识背景的患者都会担心副作用,不再敢用西药。
识破骗术:“是药三分毒,能不用药就不用药”,这是很多患者就医时的想法,骗子正是利用了患者急于求治又担心副作用的弱点,才屡屡得手。正常的药物治疗,副作用并非必然存在,即便有副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在可控范围内,不必过分担心。所谓“药物依赖”,其实往往是疗效不好而难以停药;或在治疗结束后,症状症状虽已消除,仍需要维持治疗预防复发,其实是治疗的需要而不是依赖。
骗术3:保证疗效
·“5-7天见效,1个疗程临床治愈,永不复发”;“治愈率高达98.6%”,这是某医院网站上对于抑郁症疗效的宣传,配合很多疗效神奇的“病例”,让久治不愈的患者似乎看到了希望。
识破骗术:医学是一门科学,但能治愈的疾病仅限于部分病源微生物感染、一定程度的外伤、良性肿瘤等。精神心理障碍病因复杂,影响疗效的因素众多,比一般的躯体疾病更为复杂,在治疗中更强调全病程综合干预,医生和病人、家属建立良好的治疗同盟,进行个体化治疗。敢保证能够“彻底治愈”这么复杂疾病,且“永不复发”,恐怕只有骗子。
·新技术、新方法要想引进临床,需要先经过充分的评价,这个过程会持续数年甚至十几年。首先要在有研究资质的医院做实验,并公开发表结果,但现实却却常常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中医院先采用高科技“新技术”,专科医生却对该技术闻所未闻,学术刊物、专著上也从无记载。这个现象岂不怪哉?
·19世纪有一位名叫特鲁多的医生,本人也是肺结核患者,双重身份让他深刻理解了医学的局限。他的名字没有多少人知晓,可他墓志铭上的一句话广为流传:“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一百多年过去了,医学的进展远非昔日可比,但仍然有很多疾病未能被攻克。面对现实需要勇气和智慧,了解治疗的困难,不被虚幻的许诺蒙蔽,也是一种能力。
来自[同城圈Android版]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心理科精神科就医防骗指南
快速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754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5 Copyright 2004-2024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开发者:广州盛成妈妈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版本:11.12.0 应用涉及权限APP隐私协议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