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周教育 于 2016-4-25 16:24 编辑
孩子时常有引起成人关注的强烈愿望,如果这时有过错行为发生,如追打小猫等,与其说是他在发坏,不如说是想吸引大人的注意。这种情况下给他以呵斥等惩罚,恰好满足了他的愿望。任何需要的满足都会使有关行为被强化。于是,孩子追打小猫的行为就更容易发生。
正确的做法是,这时对孩子追打小猫的行为视而不见,像没那么回事一样不予理睬。让他想借以引起大人关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等他随后一出现好行为时就加以鼓励。这样,使孩子要吸引大人注意的这种需要的满足跟好行为联系起来,也就抑制了过错行为的发生。
所以,当发现孩子的过错行为是为了吸引您的注意时,您就若无其事不予理睬。孩子会用眼睛疑惑地瞧您或大声叫“妈妈”的意思是:妈妈今天怎么没注意我?真没劲。这样长此以往,过错行为发生的概率就降低了。但是,对不及时制止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是不能视而不见的。
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非常任性地要做不该做的事,父母非要阻拦。一个要干,一个要拦,造成相持不下的尴尬局面。如果恰在此时推门进来一个生人,或发生一件新奇的事,孩子会立刻被吸引过去,刚才要干的事不禁而止。孩子就是这样,注意力极容易被吸引转移到其它方面去。
所以,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在他要出现过错行为时,用足够吸引他的东西使他转移注意力,这就要家长费点心,但总比孩子过错行为成了毛病后再管教要省心。小孩子的道德认识还很差,常常不知道该怎样做。所以,多讲“应该”少讲“不要”,便成了许多家长教子成功的一个诀窍。比如,大人对孩子常说“不要闹”,“不要打人”,应改成“应该好好玩”,“你们是好朋友,一起唱歌找朋友”。就这么一点点唇舌之劳,常常可以使孩子的过错行为让位给良好的行为。
这不仅因为多讲“应该”让孩子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行为,还因为少讲“不要”,回避了孩子过错行为的发生。就是说,有时“不要”后面的话对孩子无异于提醒、暗示甚至是“引诱”。不信您可以一试:孩子刚走进屋里,您大声对他说:“不要靠近电冰箱,千万不要靠近!”孩了却偏偏会靠近电冰箱,东摸西摸。这不是孩子故意为难您,而是您的话引诱了他去那样做。请您跟孩子多讲“应该”吧!
家长要善于鼓励孩子 比如,孩子举止正常的时候,是不是您几乎不大注意他?而他稍一淘气,一吵闹,您就立刻注意起来。问题就在这儿。大人多在孩子做得挺好时好像没看见一样,舍不得使用鼓励的语言,却只看见孩子“坏”的时候。这是由于孩子“好”的时候比“不好”的时候多。如果父母能够多注意孩子好的时候,在他行为正当时多给鼓励,而不是总盯着他的过错行为,这就是善于鼓励。
孩子的过错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对自己也有强化作用,结果令人满意是正强化,孩子就会继续这一行为;结果令人痛苦是负强化,孩子就自发地改变这一行为,这可以叫“自我强化”。利用这一规律有时也可矫正过错行为。
比如,孩子坐在饭桌不好好吃饭,怎么办?哄劝?打骂?这都不是上策,最好是暂且不管他,吃完饭立即收拾饭桌。不用多久孩子会说:肚子饿,想吃东西了。这时您不能马上就给他吃,饿一会儿是饿不坏的。您可以说:“唉!肚子饿了还真是不好受,妈妈知道。可怎么办?要等12点才吃午饭呢。”这饿肚子的体验,是孩子不好好吃饭的自然结果,这一负强化作用比啰啰嗦嗦地教训、哄劝和打骂都管用。
遗憾的是,在孩子还没有体验到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之前,大人往往先沉不住气了。于是孩子失掉了“学习”该怎样做的机会。看来,父母有时“狠狠”心,对孩子是一种更深沉的爱。
当然,有些行为结果相当危险,就不能再等结果来“自我强化”了。有的过错行为如果已成习惯,往往会在无意之间发生。为了矫正,有时可以不但不阻止过错行为,而且反过来有意让孩子重复“练习”过错行为。“练习”的结果是,原来无意的行为得到矫正。比如,孩子从别人那儿模仿来了不分场合抠鼻孔的习惯,无意之间一再表现出来,您发现了,可以命令他“去,再这样做一遍。”您会看到,经这样一“练”,习以为常的不文明的习惯动作反倒可能“练”没了。 上面谈了矫正孩子过错行为的几种方法,如果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此外,您还需要注意几个“不要”:
一、不要当别人面前说孩子的过错行为。 有些家长常说这样的话:“这孩子可不听话了”,“我这孙子可会骂人了”。跟旁人说这些时,孩子就在身边,孩子的坏毛病有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二、不要收买孩子。 “别打架,好好玩,回来给你买点心吃”,“不淘气就给你买雪糕”,这就是收买孩子。收买的结果是,把孩子不做坏事而做好事的动机由内在的变成外在的,而外在的动机总比内在动机力量小,所以过错行为容易照常发生。因此,即使可以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也应放在事后。 三、不要使用没有原则的“章程”。
比如同样的侵犯行为,昨天受到您的惩罚,今天您却面带笑容不无亲切地说一声:“真坏!”这就是没有原则的章程。它仿佛交通信号灯今天红灯停绿灯行、明天却绿灯停红灯行一样危险。
四、不要把“不许”只停留在口头上。 对孩子的有些行为要明确表示“不许”,说一不二,坚决制止,否则就是放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问题是有的家长把“不许”只停留在口头上“小强,不许打小猫!听见没有,怎么还打?告诉你,不许再打!”虽然口里说“不许”,却还是自顾忙活,一点没有实际去制止。这等于告诉孩子:父母的话可以不听。所以,如果真要管教孩子,嘴上莫如不说。 五、不要忘记讲明理由。禁止孩子的某些行为时,不要忘记说明为什么。 孩子对不明白为什么要禁止的事,往往偏要试探一下。“这包里的东西不许吃”。孩子听了这句话往往偏要偷着吃一点,“**分外甜”嘛。父母应该告诉他:“这包里的东西跟你吃的东西一样,是留给奶奶的。”效果就会好些。
欢迎关注我们
西周教育( xz-ed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