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
- 0
- 帖子
- 946
- 经验值
- 4843
- 注册时间
- 2009-4-5
- 妈币
- 5661
- 帖子
- 946
- 经验值
- 4843
- 注册时间
- 2009-4-5
|
“读国学会吃亏”,原因不在经典而在社会
首席评论
SHOUXIPINGLUN
□乾 羽
即使国学经典有一些内容看似是与现实脱节的,但根本的问题并不是国学教诲的过时和错误,而在于潜规则流行所造成的文化的“文本化”,在于文化根本没有进入人们的内心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要求加强对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内容的管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连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过《弟子规》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曾表示,讲《三字经》《弟子规》最大的难处是,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1月2日《山东商报》)
其实,山东省教育厅与钱文忠对待国学经典的态度并不一样。前者认为这些经典中也混杂着糟粕,不能一股脑全吸收;后者则认为,这些经典中的内容其实有些脱离现实显得理想化,如果真的做到了经典中的规范,在现实中就可能吃不开、碰钉子。所谓的逆淘汰就是如此情形。因此,并不能拿钱文忠的观点来论证山东省教育厅的做法,当然也不能拿山东省教育厅的做法来说明钱文忠的观点。两者的思路并不在同一轨道上,说的内容并不是一回事。
对于山东省教育厅的做法,近几日媒体已经讨论颇多,而对于钱文忠的说法,却因媒体重新提及而具有了讨论的必要。其实,钱文忠所说的也并不是新鲜观点,学者吴思在其所著的《潜规则》一书中就说,中国的文人通常要经过两次教育:一次是圣贤书上所说的礼义廉耻;一次是现实社会所教授的生存法则。结果,很多人就在这两重相距甚远的教育中产生了人格分裂:表面上看满口仁义道德,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如果,有些人就是“一根筋”,只按照圣贤所说处事,就可能出现钱文忠教授所担心的“要吃亏”。
对于这种吃亏的结果,有人会将原因归结为国学经典,归结为圣贤骗人。但根本的问题并不在此,即使是一个再世俗的社会也需要道德底线和价值标杆,难道整个社会流行厚黑学,人们就能够生活的真实、幸福———真实是肯定的,但幸福恐怕就相去甚远了。因此,即使国学经典有一些内容看似是与现实脱节的,但根本的问题并不是国学教诲的过时和错误,而在于潜规则流行所造成的文化的“文本化”,在于文化根本没有进入人们的内心———尽管圣贤的教诲在书本上是清晰的,但是读过的人也许并未往心里去,最终文化只是存在于书本上、文本中。
真正的文化应该体现在人们的生活细节中。否则,尽管对传统的文化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可是如果只是把它当成卖弄的资本或忽悠人的说辞,则这些传统的好东西永远都不会浸透到现实中。以孔子教诲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例,如果人们只是在嘴边说说诚信,但是在生活中却把诚信放两旁、利字摆中间,诚信这个东西又怎会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品质?
因此,要想避免国学经典误人,最需要做的不是不读。真正需要做的,是如何净化社会的环境,让国学经典中的优秀文化可以从文本走进现实中,成为人们真正的行动指南之一。这时,光是强调国学经典的价值是不够的,还应该让社会的秩序和规则运行得更加清晰,让人们感受到圣贤说法的伦理意义。
乾 羽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