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引起的对幼儿教育的思考!
现在众多家长都为幼儿的教育问题十分纠结,既想让孩子拥有轻松快乐的童年,又担心孩子无法掌握应有的知识,输在起跑线上,二者看起来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其实看看大禹治水的故事,认真思考一下,也许我们能打开这个死结。只要方法对了,孩子既可以在童年的游戏中快乐成长,又可以掌握应有的知识和能力。
禹为鲧(音gǔn)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传说大禹治治水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经过十三年不懈的努力,终于战胜了洪水取得了圆满结果。
读后启示: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孩子爱玩是天性,不让孩子玩,强迫孩子学习如同鲧治水,堵不是办法,只能造成孩子对学习的更大反感和抵触,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引导才是最好的办法,就像大禹用疏的办法治水。尊重孩子的天性,顺势而为,根据孩子爱玩的特点,巧妙地加以引导,把玩变成最好的学习,孩子玩的开心,学的轻松。家长教的轻松、愉悦。
大禹治水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
育儿也有三件宝:一是良好的理念;二是合适的方法;三是耐心和爱心。
[ 本帖最后由 syj3168 于 2010-11-22 10:5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