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蒙氏的感官数学学习法,我是比较推荐的。关于这个学数学,我有些想法要分享。
前段时间,我看读大班的侄女的作业,已经是双位数的加减了。她做错了很多,她妈妈说她没搞懂老师教的黄金数学法,老是说要进位,还很强调:“老师说的!”然后,她妈妈就用我们小时候学的列式来教她。我虽然也看不懂侄女手指掐来掐去,念的什么口诀。不过,对鄙弃老师的方法,我有所保留。毕竟她每天回到幼儿园,老师还是会同样教,孩子还是需要学会,否则她心里会矛盾、可能会自卑。家长不如搞懂她怎么算的,试图了解这个方法,了解孩子是怎么理解的,然后想法引导她正确理解和掌握老师的方法。
家长先做出轻松的态度,和孩子一起努力弄懂老师的方法,最终成功的喜悦会让孩子以后遇到困难,有乐观的态度:“有些事开始会有点难,但只要努力,是会克服的“,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态度。
甚至于,家长不说什么,不教什么,只是观察,过几天,会发现孩子错误减少了,她已经慢慢弄懂……
教她多一种方法不是不可以,但是,学校的方法也要懂。这更多是心理需要。
另一方面,从这件事,我去思考孩子怎么学数学更容易理解呢?孩子的自然学习顺序是怎样的呢?
曾经在妈网上看到一个帖子:两岁多孩子会从1 写到100 有不少人说这个孩子是天才,大赞孩子的家长。我却泼冷水:很多孩子都能教会,这种机械记忆能力,更小的孩子都有。那么小的小孩认多少字,会不会写,不重要,我更关心的是这种方式符不符合人学习和理解的正常顺序。 譬如说,学数学,第一步不是学阿拉伯数字,1、2、3,那是抽象的符号,没有任何基础,孩子能理解后面代表的是什么吗。 第一步,应该是感知数量的多少,有量的概念,例如,给两堆豆子,不用数,孩子能一眼看得出哪个多哪个少。量的概念,还包括高矮、大小、粗细、长短、远近……这些在日常生活就能让孩子感知。 第二步,有了量的概念基础,才到点数。感知数量,用的是右脑,点数用的是左脑。 第三步,才到顺序、分类、配比等简单的逻辑关系和抽象的阿拉伯数字。
蒙氏的感官数学教具,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很直观的理解数学,而不是机械的记忆。有了这种直观的理解做基础,以后抽象的学习会更容易。我忍不住会想,如果我侄女学过蒙氏数学会怎么样呢,那么进不进位,就不是“老师说的”,是原理说的,而这个原理,是可以看到的,甚至摸到的,而不是想象的。 学习要注意自然的顺序,又如,认字是在讲故事、阅读过程中在整个词的理解上认知的,而不是教认一个个字再阅读的。 学英文,或者其他语言,是从听和说开始,再到阅读(认单词),然后再到字母拼写的。不是从ABC开始。你学中文,有一开始就教横竖撇捺吗? 写字是幼儿园大班才会开始,因为手的小肌肉要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如果不是正儿八经的写,而是涂鸦,那还不错。 小的孩子,更重视他的人格情商,以及想象力的发展。要小心教多了束缚了自己的想象空间,也小心错误的方法阻碍了他以后学习的理解,或者破坏了他学习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