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首页222324252627282930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回复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680 | 浏览: 134045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帖子
448 
经验值
3122  
注册时间
2009-7-18 
BB生日
2006-09-22
读经,辰辰和我捉迷藏(2010-12-1)
  最近一段时间,辰爸打篮球扭断脚跟腱,住院手术,我家里医院两头跑,没怎么顾得上多管辰辰读经。同样内容多读了一周。
  等辰爸出院回家休养后,也许是从来没有这样和爸爸有这么多时间相处,辰辰总粘在爸爸身边。有时候告诉他读经时间到了,他却跑到爸爸身边躲起来。
  我就顺势和辰辰玩起了捉迷藏。玩了会,就告诉孩子:我们每天,要吃饭,要玩,要散步,要读书,要画画,写字…….现在到了读书时间了,读书去,读完了,再做其他。
  辰辰还是有点不乐意。我不管他,自己去整理书桌和经书,边准备边告诉辰辰:还有几分钟就到了读书时间了。时间一到,我一把抱起他,坐到书桌旁,就开始读起来。
  辰辰开始不读,我也不管,自顾读得起劲。读了几句,说句辰辰读经过程中发生过的好玩的事,或者别的,辰辰很快就忘记了刚才的别扭,跟着我读起来。开口就好,我立刻表扬他,同时引导他读得更动听,就开开心心地继续进行下去了。往往,辰辰高兴了,还会说:“我今天要读三遍,晚上还要读一遍!”“明天妈妈一叫我,我马上就来读”之类。
  捉迷藏活动结束!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帖子
448 
经验值
3122  
注册时间
2009-7-18 
BB生日
2006-09-22
精神的盛宴(2010-12-13)


  
  每周日下午,我都会心情愉悦,脚步也似乎格外轻松地走出家门,去孔圣堂听周老师讲《论语》,去赴一场精神的盛宴,灵魂的约会。

  昨天下午听了《论语》回家,晚上很晚了,精彩的讲课内容,还在我的脑海翻腾。
  听课后的感觉的的确确如周老师所说,现在学传统文化,学圣人之道,不像以前一样可以因参考而入仕,但是生命人格的提升,是每个行业都需要的。国学经典,不是在技能方面培养人才,而是教我们做人做事,在人才的格局,内在的德行,生命人格提升,精神家园圆满方面的教化,是最好的。同时她让我们直视自己的灵魂需求,滋养我们的灵魂。读经,“悟”是什么意思?就是直指我心。当你用心去读,自然会有很大很大的收获!

  这次讲课内容是第十九篇《子张》剩下部分和最后一篇《尧曰》部分内容。
  《子张》篇后面部分,记录了叔孙武叔等质疑、诽谤孔子的情形。子贡对他们的言论做了很好的回答:“……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仲尼不可毁也……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子贡说:就拿宫墙作比喻吧,我家的院墙不过是一肩多高,只要一伸脖子就能看见里面有些什么,所以你们看我家好像很美似的。可是夫子家的墙高数仞,什么也看不着,只有入得门来才能看到那里可是美轮美奂富丽堂皇的,能够进到门里面的总是少数啊。
  一个人对日月指手画脚,对于日月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蒙上眼睛,自绝于光明,但是日月不仍然挂在天上,依旧的照耀着人世间吗?一只吠日的犬,除了证明这只犬的狂妄,还能证明什么呢?所以子贡说“多见其不知量也”!

  子贡sigong(惭愧,不清楚是哪俩字)很大,官至宰相,亿则屡中,富可敌国。还是个出色的外交家。这样的人,用世俗的价值观来衡量,确实是比孔子更容易被人认同。但是子贡深知老师之贤之大。越是有深度有水平的人,越具备智慧和眼光,清楚自己和圣人的差距。

  古来圣贤皆寂寞,孔子当代就有人骂他,也一直有人质疑和谩骂。乱世的时候,总是被诽谤,治世的时候,必定请出他。但是不管如此,他的思想永在,诽谤和赞誉,都不会使之受影响。

  周老师讲《论语》,持续了一年多,我也坚持来听了大部分的课。中间有几次偷懒没有来,现在真是后悔莫及。

  从周老师本人身上,我也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儒者的风范。总是感动。
  每次不管多少人,他都是精心备课,认真讲解,不仅用几大经典互证,还联系中外实际,时有精彩的临场发挥。

  记得去年有一次,天气很冷,只去了几个听课的,工作人员宣布,人少了,不讲了。可是一会儿,周老师来到讲堂,说,只要有人在,就要讲。这样的天气如约而来的,是真正的知音,更要讲。真的是讲得非常精彩。

  昨天,他也说到,要认真培养这里听课的人,不管他是什么人,只要喜欢传统文化。哪怕只培养出一个也好。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人,影响是非常大的,就如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而已,其中最杰出的有十个。十个杰出人才中,只有四个圣人,颜回还早逝了。剩下三个圣人,却发扬了中国文化,光耀千古
   
  常庆幸,自己人在深圳。
    不能不感谢赖老师。之前,我很看不惯有的人动不动说感恩。而读经之后,我也常说感谢,只是还不习惯说感恩。

  赖老师给我们系统读经的理念,并且提供了方便使用的教材,为我们学习国学提供了多少方便呀!
其他推广国学、讲解经典的老师,一次次向我们证明经典的宝贵。

  还有其他不少在各个领域推广经典教育的同道,互相交流起来,那感觉,真的不一样。

  我想,我们群的每个家庭,孩子就这么多,一个孩子的家庭最多。我们就用心培养自己的孩子
    即使其他你做不到,但是和孩子一起跟录音读书,不难做到。而得到的,却是无法估量。
用一个师姐的话来说,就是:
  不要高估:多大点事啊,不就是和孩子读读书吧,没有那么难吧!
  也不低估:这种能量,长期累积会怎么样?去做了就知道。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帖子
448 
经验值
3122  
注册时间
2009-7-18 
BB生日
2006-09-22
小老师辰辰(2010-12-19)

  上午,我带着辰辰去读经班。刚起床,就和他说好了,今天,好几个小朋友要跟他一起读经,他要做好小哥哥,小老师,领读《老子》21-30章,让小朋友都和他学。他一骨碌爬起床,然后用比平时快的速度吃好了早餐,就和我一起出门了。

  路上再鼓励和表扬辰辰几句,辰辰就有了比较好的状态。在读经班附近还遇上了小恒,两个人一起走进读经班,把我都落后面了。

  两个孩子都比较兴奋,在我们做好读的准备后,录音刚一打开,辰辰说:“不要先读其他,就先读《老子》!呵呵,迫不及待要领读了,我们就依了他,一起跟着他读《老子》。

  有了一次领读经验的辰辰,这次表现比较老到一些了,把我和他说了的上次领读中的一些缺点改正了。开始部分读得很好。我在旁边也小声鼓励了他几句。

  读了几章之后,辰辰居然开始拉长声调读,读得还有模有样的。不过这样在家里玩玩读还行,做小老师就不合适了,我小声告诉了辰辰,他马上就改正了。但是一会又忍不住拉长声音抑扬顿挫地读了一两句。真不知道从哪学到的。我自己从来没这样在他面前读过。

  一会儿,辰辰又还有几句读得比较小声,经过提醒之后,改了。还开了两次小差,找不到地方了。我帮他指出来了。

  在辰辰领读时,我也听到小恒和桐桐读书的声音很大,两个3岁半的孩子,读书姿势也都很好。
终于领读完10章《老子》,小朋友和妈妈们都很捧场地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辰辰!辰辰自己也使劲鼓掌,小脸上满是成就感!

  趁热追击,继续读。播放开始,孩子们很快把《成语接龙》的100个成语也跟读完了。这时候另一个桐桐弟弟也来了,这个桐桐才刚刚3岁,模仿着辰辰拍手,居然发扬光大,把桌子拍得啪啪响,辰辰不断看弟弟。我告诉他,弟弟是学你想指读动作,结果动作更重了。所以,你更要注意,做好了,小朋友们就都跟你学得很好的。辰辰听懂了。

  接下去是《论语》。辰辰说:“太长了!”然后就已经躺在地上了。我把他抱起来,我自己跟着录音就开始读了。辰辰也跟着读起来。不过还是边读边数了下《论语》第二篇有几页,可能还比较满意页数,就从我腿上下去,在自己位置坐好,和小朋友一起读起来。

  读完《论语》,休息了会,发了贴纸给小朋友,开始读《三字经》。一转眼,辰辰又躺在地板上了。我把他抱起来,一起读完了《三字经》。等到最后读《易经》的时候,几个小的小朋友已经耐不住,去玩了,剩下几个妈妈在读。还好辰辰这个小哥哥,坚持读完了。

  回来的路上,辰辰说:“妈妈,下次我不想星期天才读经,想星期六也读。”哎呀,做小老师上瘾了。

  为了奖励辰辰今天的出色表现,我买了一个小蛋糕做奖品。事先说好,等回家吃过午饭,午睡起来后,才能吃的。辰辰回家后,不管是吃饭,还是做其他事,都表现非常的明理。等我晚上听课回来,听辰爸说,下午就辰辰一个人午睡了,睡得很好。遵守诺言,起床后才吃蛋糕,并且是和姐姐一起分享的。

  我表扬辰辰,他说:“今天,是我的幸福日子!”因了孩子的快乐,这一天,我也是感到很开心,很满足,很幸福!谢谢孩子!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帖子
1268 
经验值
2332  
注册时间
2010-11-22 
BB生日
2011-02-14
楼主做的真好,写的也真好,好多啊,还远远没有看完,要继续看下去,呵呵
关于宝宝教育,我相信0岁教育的力量,越小的孩子越有类似于海绵的吸收性的学习能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6岁前,最晚8岁前,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思维方式、性格之类的就会完全定型,所以把经典的东西早早的给孩子接触一下绝对是正确的做法。
我现在宝宝马上要出生了,想管楼主要一下你使用的早教方法,比如进度呀,学习方法呀,教材是哪种,语音资料要在哪里找呢?
另外,对于我现在看到的这一点点资料,有一些疑问想问下楼主哦:
1.楼主一直用指读的方式,就我现在看到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指读好,促进宝宝认字,即使他不认字,也会有样学样地跟着你一边指一边念(会指的也对,虽然他嘴里说的是自己记住的,手指的速度也完全是模仿妈妈,而不是自己已经认字了)。另一种是说不要指读,因为指读不是好的阅读习惯,会影响以后宝宝的阅读习惯,减慢阅读速度的。不知道楼主的观点和经验如何呢?
2。是说宝宝认字一字要通过拼音来认吗?不可以通过先期的这种读书,潜移默化地认字吗?要不要买那种带拼音的故事书呢?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帖子
448 
经验值
3122  
注册时间
2009-7-18 
BB生日
2006-09-22
第一次全家读经(2011-1-25


昨天,看到曹仪读经日记,深受震撼!


12岁的曹仪,一直和叔叔、堂弟坚持全家读经,进步非常快,读经时间不长,可是已经开始通读《易经》、《老子》。日记文笔也进步很快。对比之下,我女儿咪咪年纪比她大,读经时间比她长,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全家一起读经,推进全家的学习呢?


想到就做,白天,我带着两个孩子和二妹,进行了一次读经活动,进行得很好。同时宣布晚饭后,全家读经。


饭后,全家第一次读经开始。辰辰爸爸虽然没有读出声,但是也围坐在一起,打开了书在默读。


我们一起跟着录音读了《笠翁对韵》下13,辰辰领读了《论语》“学而第一”和《老子》60-70章,我领读了《论语》“为政第二”和《老子》71-81章。
咪咪表现很好。


读完书,辰辰给我们发了贴纸,奖励我们读得好。然后大家一起楼下散步了。


全家一起读经,感觉真好!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帖子
448 
经验值
3122  
注册时间
2009-7-18 
BB生日
2006-09-22
附:曹仪日记:2011.1.23
   
   现在我离读易100遍的目标已经是越来越近了,而叔叔则早以成为了赖老师的弟子(好羡慕哦),我也要继续加油把剩下的那几遍读完,力争早一点成为大易弟子。星星早就叫我师姐了(叫他爸为师兄)。
   
    我发现,读经以后,我的生活更加有秩序了,每天的时间都被充分的利用起来了,但又有许多自由的时间供我自由安排,读经也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每天自己读,每天三餐后的读书时间成为了我享受的时间,几个人围坐在火炉边,一人领读,其他的人跟读,不仅调动了星星读书兴趣,并且让我对经典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令我对经典有了更浓厚的感情。



曹仪读经日记 2011.1.24  
    全家读经:领读:百家姓、诗经、长诗
          跟读:诗经、黄帝内经
          通读:易经、老子
      读经(特别是读易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这句话我听过很多次,但是我一直都不以为然,现在,我已深深体会到了,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以前,星星可以说是比较有“个性”的,有时答应过的事也会反悔,比如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总是拖了又拖(再多玩几分钟是他的口头禅),现在,和星星在一起,我都有点不敢相信,星星变了这么多,不像以前那么拖拖拉拉了,到了读书、写作业的时间一般不再推迟,而是认认真真地去完成。
      我觉得,这种改变,读经(特别是读易经)应该是功不可没。不仅是星星,我也觉得我自己改变了许多,不像以前那么急躁了。看来,我之前的想法完全错了。感谢读经,感恩赖老师!令我们有了这么大的改变,这么快的成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帖子
448 
经验值
3122  
注册时间
2009-7-18 
BB生日
2006-09-22
《论语》初探之二:曾子(2011-2-15

  上次和大家学习了《论语》“学而”篇1-3小节。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学习第4节。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曾参(shēn),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现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不知道我们群有没有曾子的同乡,呵呵)。他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16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收的年轻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又名曾皙)也是孔子的学生。

  其父曾点,在著名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里,有表现,就是那个鼓瑟的,呵呵,名人的父亲,也是名人之后,够洒脱吧?

  说点花絮:大家都知道,中国绵延最久、繁衍最盛的家族是孔子世家,现在已经传80代。那排第二的家族,是哪家呢?
  就是曾家。曾子后人,现在已经传78代。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得孔子真传,作《大学》、《孝经》。他又收孔子的嫡孙子思为弟子,传道给子思,子思作《中庸》,子思的门人孟子作《孟子》,儒家体系因此而一脉相承。可见曾子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我们在《笠翁对韵》中有读到:“回也愚,参也鲁”,说的就是颜回和曾参。曾参年轻的时候看起来显得比较迟钝,呵呵,也许就是赖老师所说的“笨”吧。最后,还是这个“笨人”,用他的专一和赤诚,获得了孔子的传承。后世尊曾子为宗圣,与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行圣子贡齐名。

  《论语》之“公冶长”篇中有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常窃思,这个“性与天道”,孔子是不是都传给曾子了?那些教更高层次的弟子的东西,譬如曾子之类,是不是没有在《论语》中体现出来?毕竟,《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出来的对大部分弟子的教育。对曾子等的传道,是不是像《孝经》中说的那样,师徒独处的时候传授的,吃小灶去了?

  我们先“听其言”来了解曾子这个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时时刻刻保持空杯状态,多了不起!学习!

  他说到的三个方面,忠,信,行。对上级和长辈,对朋友,对治学,态度都很明了。处处都在内求,处处都表现出自治甚严。怎样,是个实诚君子吧?

  忠,是带“心”的,《说文解字》:尽心曰忠。

  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谢氏即谢良佐,二程(程颢 程颐)大弟子。尹氏即和靖处士尹焞,《宋史?道学列传》有传。
  信,诚也,诚实无欺。

  特别要提出的,这里曾子也提到了治学的态度:习。要知而行之。这个“习”字,朱子译注为:“习,谓熟之于已”。就是温习的意思。在这里也是很通的。只是,联系“学而”全篇,我认为用“践行”一解更恰当些。把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拿到生活中操练,是另一种更深层次的温习。书本知识,是我们的古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得,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智慧就这样代代传承。

  再看“学而篇”后段:“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更充分说明了学而行之是重要性。也证明了,学问到底是什么,就是用来指导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告诉我们怎么做人做事的。曾国藩说,一个家族能不能兴盛,只要看这个家族的子弟三件事:一,是不是早起,二,是不是洒扫,三,是不是有谦虚有礼貌。早起干吗?当然是读书了。读书,加上洒扫,学习应对等。而不仅仅是读书,读书,一天读8小时,10小时。

  还有后面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学问。不只是知道这个字有四种写法而已之类。学问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生活的。

  曾子这三行,全是内求的内容。接下去的“子曰:道千乘之国……”,就是学问的外用了。以及后面说到的“君子不重则不威”等,就是做学问的态度了,这里先不谈。

  看点《论语》之外的。曾子所作《大学》,是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其中所表达的诚,慎独等修身、正心的态度,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这个人物的为人。


[ 本帖最后由 美烧女 于 2011-2-23 10:14 编辑 ]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帖子
448 
经验值
3122  
注册时间
2009-7-18 
BB生日
2006-09-22
  再“观其行”了解曾子:

  曾子杀猪的故事,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我也是小时候就读到了。

曾妻子到集市上去,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曾妻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于是,孔子传给了曾子,有了《孝经》。


  曾子受杖

  曾子从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称乡里。

  一天,曾参与父亲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爱惜物力,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

  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

  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为让父亲安心,他欢欢喜喜地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不知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

  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有什么大碍,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快的音乐与歌声能传到父亲的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

  听到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当孔子听说了此事后,反而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

  弟子们有些奇怪。曾参知道后,内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师如此生气,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细检点反省,却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于是,就请了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

  孔夫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从前,有一位瞽瞍,他有一个孩子名叫舜。舜在侍奉他父亲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舜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当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时,就应该先避开。这样,瞽瞍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你难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吗?杀了天子子民的人,他的罪该又怎么样呢?”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开导后恍然大悟,当曾参听到了夫子这些话后,也一下子醒悟过来,感叹地说:“我犯的错,真是太大了啊!”于是就很诚恳地去向孔夫子拜谢并悔过。


  《弟子规》说:“父母责,须顺承。”“身有伤,贻亲忧。”
  父母内心对孩子的爱是非常深的,可是如果一时气恼下手重了,就很可能伤了孩子的身体,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算是尽到了孝道?原来,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和弟子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孝道不是盲目的随顺,而是需要智慧的。

[ 本帖最后由 美烧女 于 2011-2-23 10:19 编辑 ]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帖子
448 
经验值
3122  
注册时间
2009-7-18 
BB生日
2006-09-22
全家读经的效果(2011-2-19)

  全家读经刚刚三周,我看到了比之前更好的效果。

  虽然辰爸不是每次都参加,并且不出声读,但是我们母子三人,是一直坚持了下来。新内容跟录音读,听顺了后的几天,就轮流做领读老师。复习的内容,则三人齐读。

  咪咪比之前读得更好,一般新篇章,两三天就能流畅读好,辰辰最大的进步就是能全程指读很好,特别是他做小老师的时候,不管是朗读,还是坐姿,音量,都做得非常棒!发现我和咪咪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指出来。我说:“你这个小老师,如果不看书,来看我和姐姐了,那不是不专心了吗?”辰辰说:“我可以用眼睛余光看你们的啊!要自觉!”咪咪直吐舌头。

  爸爸带回来一点读笔和一套教材,有唐诗,儿歌,英语,猜谜等等,这些书对辰辰来说,很简单,他一玩就喜欢上了,真是当玩具一样在玩的,玩玩就很熟悉了。难怪说读经的孩子,学其他就简单。难怪佳佳说,上学就是玩,呵呵。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帖子
448 
经验值
3122  
注册时间
2009-7-18 
BB生日
2006-09-22
辰辰学数学(2011-2-22)

  常有妈妈问我:“辰辰怎么学数学?”

  其实没有刻意和系统教过辰辰数学,其实辰辰已知的,也称不上数学吧,只是一点点数字意识。
家里几个人,吃饭几只碗,那些,都不算,呵呵。我首先想让辰辰建立的,是数字的概念。先学会数数。

  于是,辰辰还很小的时候,分吃东西的时候,顺口和他说说,几个东西,一人一个什么的。散步的时候,说话说累了,随口数数到20,他爱听就听,坚持了一段时间,就能数到20了,我就不管了,他自己有时候想数的时候,告诉他方法就不继续了。至于他懂不懂,让他慢慢理解吧。

  读经的时候,我说:“翻开****页。”开始他说不懂就指点一下,慢慢就认识了所有的数字。

  两遍《老子》读下来,八十一章,辰辰就认识了一到十,也知道了怎么读怎么写中文数字。相对其他汉字,这几个数字很简单,对早就开始读经,早对汉字比较敏感的孩子来说,写起来也不难。不过我们写得少,没刻意让他写,他乐意写,就写点。先锻炼一下空间思维能力,也好,呵呵。(我把孩子在脑海里想象这个字怎么写,当成空间思维了,哈哈)

  前段时间,辰辰对更大的数字感兴趣了,每晚临睡前,我就给他讲“小老鼠搬粮仓”的故事。真没想到,他还很喜欢这个故事的,枯燥的数字,他也乐意听,一般我数到300左右,他就睡着了。

  之前给辰辰买过几本韩国人著的《不怕数学》、《阶梯数学》,让他玩,辰辰很喜欢。后来又买了一套36本的《数学绘本》,也爱看着玩。最近喜欢上了那套比较系统的《新思维数学训练》,想做简单的数学加减法了。

  有时候,辰辰自己拿起笔去写数字,那天居然写到了47。之前写的3,是斜的,我说:你的3,是不是想睡觉了?前几天,辰辰突然写了个很好的3,写完后兴奋地对我说:“妈妈,我的3不睡觉了!”从那天开始,就一直写得很好了。

  辰辰所知道数学,其实还算不上数学呢,现在辰辰数学敏感期慢慢到了,想让他开始用累积法,每天数数几次,熟练数出100,巩固一段时间。然后写1-10十个数字,个个都写好。之后再给点数序的概念,明白大小。

  也不知道这样安排合理不合理。只是我自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帖子
448 
经验值
3122  
注册时间
2009-7-18 
BB生日
2006-09-22
己的能力,只有做出这样的安排的程度了,赶紧要请教一下我几个做数学老师的好友。

  也请妈网的高手妈妈多指教哈!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帖子
448 
经验值
3122  
注册时间
2009-7-18 
BB生日
2006-09-22
读经初识孝道(2011-2-25修改版)

    常常有家长问我:你和孩子读经之后,有什么变化?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读经之后,我对“孝”理解的变化。

  从小,我觉得自己算得上是个孝顺的孩子吧,由于是奶奶带大,和奶奶很亲,很小就想着长大以后要为奶奶做什么什么事。刚有点力气,就帮奶奶去井里提水,做力所能及的事,家里有好吃的,总记着要给奶奶。可惜的是,我刚毕业,奶奶就去世了。我觉得都没来得及尽孝呢。

  我也关心爸爸妈妈,从小便是勤快的孩子,学习从来没有让父母操心过,在家体谅父母的辛苦,什么都做。工作之后,除了自己花的,微薄的积蓄,几乎全是拿回去补贴了家用和给父母买了东西。
我的行为,也给了弟弟妹妹很好的示范作用,现在弟弟妹妹对父母都很好,呵呵。
本来我以为,我做得已经很不错了。
   
  直到09年6月,我接触了国学,认识了这些读经的家长,常看到大家谈学习,谈经典,谈孝顺,自己也读经之后,我才明白,自己之前认识的孝道,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自己所达到的,还称不上“孝”。
   
   读经不久,老妈病了,说身体不舒服很久了。到县城的医院检查了,没什么事。可是回家后又非常难受了,最后住了院几天才好了一点。听老爸说,老妈主要是胃口不好,几个月来,食量都很小。我们一开始都以为没什么,是不吃饭引起的虚弱罢了。后来住院了,才让我觉得不行了,一定要到深圳的大医院来好好检查一下才好了。于是坚决让妹妹把老妈送来了深圳。
   
  见到老妈的那一下,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个瘦小得一阵风就能吹倒的老太太就是我妈。心碎了!那我们所不以为然的病痛,居然把老妈折磨成这样了,我真是太大意了。马上和妹妹带老妈去做了全套检查。还好,真没什么大事。我让老妈在这里好好调养一段时间。
   
  向群友学习,我用心去陪伴老妈,了解老妈。才知道,这次的病,虽然不是什么大病,可是,确实很严重,严重到村里人都以为老妈去了医院回不来了。听老妈这么一说,我更是自责:真是太自以为是了!差点就见不到老妈!

  于是多年来,第一次有空和妈在一起闲着相处了一些日子,才知道,妈除了这次的病,她和爸的牙也都掉了好多,很多东西吃不动了,连酒也不能喝了。心目中一直像山一样的父母真的老了,到了需要儿女照顾,关心,安慰,陪伴的年龄了。在照顾老妈的过程中,有经典作指导,我也初初认识到了到底怎么样孝,才是父母需要的孝,也在这过程中体会到了做孝女的快乐和平静。

  孝,其实不一定是以给父母多少东西来衡量的。能经常回去看看父母,比再多的东西都让他们开心。常常和他们聊聊天,说说自己的事情,让他们不觉得儿女已经远离和不再需要他们的意见,就比什么都让他们满足。倾听他们内心的真正需要,尊重他们,按他们自己真正的意愿生活,他们才真正安心。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在他们面前,就是给他们最大的安慰了。

  这个春节假期,我们全家都是在珠海和父母、弟妹一起过的。一到珠海,就发现父亲严重感冒,心疼啊,从来没见过父亲这么虚弱的样子!真正体会到了恐惧,体会到了《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和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两句的实际含义。

  从读经开始,我慢慢学着做父母的贴心棉袄。不读经,不知孝啊!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帖子
448 
经验值
3122  
注册时间
2009-7-18 
BB生日
2006-09-22
  来复习一下《论语》中部分谈到孝的文字: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拜访孔子,并请教什么是孝这个问题时,孔子说“没有违背”。

    樊迟驾车时,孔子说:孟懿子问我什么叫作孝,我答复他“没有违背”。樊迟曰:何谓也。”老师,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于是孔子说:没有什么,很简单,作为父母、在活着的时候,儿女孝敬他——“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去世以后则“祭之以礼”,这就成了。
    别人不违背(自己)叫做无违,自己不违背叫不违。

    所以从孔子“无违”的回答可以推断出:孟懿子问孝是问“别人怎么对待我才算孝顺”,而不是问“我该怎么做才算是孝”。

    从本段还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孟懿子问孝的反应很冷漠:两个字就把他打发了,却向樊迟解释了一大堆,为什么呢?且和下段连起来分解:
    2、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儿子孟武伯也来问孝,孔子的答复,和答复他父亲的是两样的。孔子说作为父母、唯一担心的就是子女过得不好,所以你自己过得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了。

  从这两段来看:1)、孟懿子为什么问孝?做为父亲,他问孝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儿子,要求儿子孝。2)、孔子对于他的这种作为比较反感,所以只简单地说了两个字“无违”,也就是说“你儿子只要没有违背礼,就算是孝了”。同时向别人解释了无违的意思,言外之意是:做为子女,不要理会父母违礼的要求。3)、反感还有个深层次的原因,孝应该是用来要求自己的,孟懿子却想用孝去要求别人。

  孟懿子、孺悲,在后来的弟子传都没有被列入,里面的原因,这里也许可以管中窥豹吧。《论语》中“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那段”,可见孺悲很是自傲。孔子之所以不见他,是因为他比较傲气,也不太尊敬孔子,没能从内心深处认同孔子。(警示一下自己哈,拜师,是自己的选择,拜师而不敬师,不笃信师,是不行的。不敬其师,
   
  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他问孝,孔子讲解很明白,他说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养了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所以光是养而没有尊重的心,就不是真孝。

  遗憾的是。现在有多少老人欲求犬马而不得。又有多少混蛋拖家带口去"啃老"。如今的父母们。都当得"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八个字。那一个个苍苍白发之下的身躯。承载了的少的心酸和无奈。
在生活本身的活剧中。我们在建功立业开创未来的时候。能不能偶而停下来。回头看一看。看一看那病中的爹娘。哪怕送去的只是一张笑脸。

  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劳模"们。不能探望病中的亲娘。不能参加老父的丧礼。不能见到刚出生的儿女。似乎这样。才能显出英雄的本性。才能如何如何。孝弟,人之本也。如果连人的本性都迷失了的"人"。还可以称之为人吗?

  所以孔子讲为政。讲的最少的是政。讲得最多的是"人"的本身。

  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只有和颜悦色的面色最难能可贵。人的脸色,是由心决定的。子女对于父母,必然有深切笃定的孝心,由此才会有愉悦和婉的面容。凡事都可以勉强,惟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此说最难,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可以说是真孝顺了。至于说父兄有事,做子弟的帮忙代劳,子弟有酒饭,请父兄共享,固然是应当提倡的,但并不困难,不可以以此来判断孝顺与否。前面子游问孝,夫子说要敬亲,这里子夏问孝,夫子说要爱亲。

  这里说到的是勉强与发自内心的区别,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只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

  【集注】程子曰﹕“告懿子,告眾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憂之事。子遊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孔子为什么要对子夏这么说,因为子夏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才气过人。但是,未免有点恃才傲物,对父母有时不那么好声气。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里说“色难”,也是根据子夏的特点,对他的提点。

  孔夫子讲孝。没有那么多的大道理。甚至连一个基本的概念都没有给出。只是从一些小事情讲起。
大道至简,经典存在生活中,经典指导生活,这是赖老师经常说的,可是很多家长不相信。

  在这"为政"的一篇中。反复提到孝。其实是有理由的。孝在儒家的传统里是处于核心的地位的。为什么?因为在儒家的。身-家-国-天下。的体系中。"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因为对君,甚至对天下兴亡的责任感。都是从孝这个基本概念推而广之而得到的。

Rank: 10

帖子
190 
经验值
990  
注册时间
2011-2-23 
嘿嘿不错了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帖子
448 
经验值
3122  
注册时间
2009-7-18 
BB生日
2006-09-22
读经班的孩子们(2011-02-27)

  今天是我们自发组织的读经班新年的第二次读经。上次来的五个孩子,这次也都按时赶到了。

  由于还没有买到麦,还是跟着录音读经。辰辰想领读的时候,就跟着领读录音读,要不就跟着佳佳姐姐一起读。

  小恒的进步最大,不仅能坐得住,已经能跟读不少了,声音也很响亮。涵涵虽然才来了三次,但是已经能坐得住,偶尔能跟读一些。铭铭也是个进步很大的孩子,新年来了两次,这一次又比上一次好。桐桐由于春节假期间断了读经,还没有恢复状态。辰辰则一直坚持指读完了7本,妈妈们都表扬了辰辰。

  读经完毕之后,孩子们在一起玩。我们几个妈妈在旁边聊天。铭铭妈妈问我:辰辰读经多久了?怎么样才能达到他现在的状态呢?

  我告诉铭妈:辰辰读经1年8个月了,是从听—跟读—指读一步步走过来的。刚开始去读经班读经的时候,几个月都没开口,当然也坐不住。但是突然有一天去,就开口读了,并且全程完成得很好!我们自己组的这个读经班刚开始的时候,辰辰也和参加读经班的所有孩子一样,读一会就在地上爬来爬去的,但是三次之后,就表现很好了,还迷上了做小老师。现在是第六次读经班,读书的状态还不错。

  铭铭妈放心了。

  希望几个月之后,坚持参加读经班的孩子们,都有令妈妈满意的进步!

猪猪妹

高 三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739 
经验值
6073  
注册时间
2008-1-4 
BB生日
2008-08-23
唐诗,三字经有教孩子读,弟子规我还在考虑要不要教孩子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帖子
448 
经验值
3122  
注册时间
2009-7-18 
BB生日
2006-09-22
三月,我们开始生发(2011-3-1)

  阳春三月,大地间到处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因为每天早起演经听课,从来没有像这段时间这样,细致地感受着天地间光阴的流转,昼夜交替的脚步,感受着气候的细微变化,时光的美好。

  经过了二月长时间的春寒料峭,三月的第一天,阳光明媚,我和辰辰开始了早上的林中散步。今天是第一次,辰爸和小狗豆浆也参加了。

  没想到,蛰伏了一个冬天之后,我们依然轻松地上了500级台阶。和之前常常爬山没有什么区别。开心!

  和辰辰一起看林中的变化,树木上的新芽,早开的春花,满地的落叶,枯萎的树枝,感受春天的气息。

  喜欢这样的时候,春天,要多和孩子来林中散步。

  “生发”,取自《黄帝内经》春三月养生:“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四季之中,春天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也是木性,因而春气通肝,春季易使肝旺。而肝脏在人体内是主理疏泄与藏血,非常重要。因此,春季养生宜顺应阳气自然升发舒畅的特点,以养肝为要务。在中医理论中,肝开窍于目,若肝血不足,则易使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所以杏林箴言说:“春令进补有诀窍,养肝明目是首要。”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在孩子生命的春天,也要给孩子正确的成长引导,包括生活和学习。“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 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这就是告诉我们,在春天,我们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孩子。 “童蒙养正”,在人生的春天---童年的时候把正气养足。

  和孩子一起学习经典,就是养正。让经典的光辉,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随着他的长,他未来的人生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切入,潜在而深广的启迪,将随着人生的经历,逐渐释放扩展开来,成为人生奋进的无限动力。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帖子
448 
经验值
3122  
注册时间
2009-7-18 
BB生日
2006-09-22
读经第90周,孩子们的进步(2011-3-16)

  不知不觉,读经90周了。每周一,我就把这一周的新内容保存到播放器,方便这周每天播放。这周才注意到,居然排到了第90周。

  孩子们读经,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咪咪读得怎样了,没有检查过,不过发现她对任何一本经典,都读得很流利了。对古文,完全没有了生涩感。她们的初中课本里的古文,她都早就读过,能背诵了。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辰辰最近最大的变化是偶尔发现的。前天,到了我们读经的时间了,我擦净了餐桌(自从全家一起读经后,都是围坐在餐桌读的),几个人都洗了手,书也打开,准备读的时候,接到了孩子外婆的电话,我就在和老妈絮絮叨叨地拉了一大通关于父亲身体的事(最近老爸身体不好),孩子们就自己读了,辰辰做老师,居然把这周的新内容都读下来了,咪咪稍稍提醒了几处。

  我很惊喜,看来,孩子的识字关,到现在基本可以算过了。

  孩子的理解能力很强,特别是一些很抽象的词,能用得很准确,往往令我们惊喜不已。前几天,说话中用到了“否则”、“而已”等词,偶尔,还给我们解释一下某个词的意思。还有很多,已经记不清了,呵呵。有时候真想随身带本子和笔,把孩子的妙语随时记录下来。可是自己懒,还是算啦,呵呵,眼光继续往前看看~

  读经的习惯,当然也在日积月累中,养成了。读经,真的像吃饭喝水一样,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和很多家庭比起来,我们还做得很不够。自己每天坚持吧!在这里记录孩子成长的轨迹,也同时得到大家的鼓励和支持,力量和温暖!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帖子
448 
经验值
3122  
注册时间
2009-7-18 
BB生日
2006-09-22
生活离不开经典(2011-3-21)
  
目前我还在珠海照顾手术后不久的父亲。还好,父亲手术很成功,术后恢复也很好。

  不过每天还是抽时间带辰辰读经的。现在我们复习《论语》、《易经》,新内容是《诗经》。

  由于我们只带了这三本书过来珠海,我自己每天也是读这三本书,全书各一遍。

  《易经》,我还是09年的时候,读完了100遍,现在重新开始读,还是非常顺溜。读起来如行云流水。
  《论语》,我也早已读完100遍,并且还和儿子一起,复习了多遍。现在是我最熟悉的一部经典了。
  《诗经》,刚开始读没多久。很喜欢,在其中发现了很多现在还在沿用的词语。

  近来,对经典也到了一个更感兴趣的阶段,每天要咀嚼咀嚼,晚上临睡前,把自己关于四圣的稿子默诵一遍,这样比较容易入睡,呵呵。

Rank: 10

帖子
35 
经验值
270  
注册时间
2010-8-28 
BB生日
2008-03-24
去年研究了几天你的记录,下决心和女儿一起读经,可是读了几个月,变成了自己读,最后一叫她读,她就趴在地上,真的很遗憾,是我的方法错了吧,现在拿出她以前爱的《弟子规》她都不读了,真羡慕你,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儿子两岁多,开始颂读国学经典(俗称读经),记录的读书笔记和大 ...
快速回复
上一页首页222324252627282930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754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5 Copyright 2004-2025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开发者:广州盛成妈妈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版本:11.12.0 应用涉及权限APP隐私协议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