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ACHELLUO 于 2016-11-29 10:42 编辑
这篇是纯个人经验分享
市面上的数学参考书很多,而我也恰好不认识数学=算术,而孩子们《数学》课本我也并不认为足矣。
回顾自己学数学的经历并不愉快,从小学老师态度凶狠揪错题拼命压题给我们做,周末被塞去奥数培优班搞一些总也搞不清楚的问题,而初中和高中数学老师的重点放在教你解题而不是思路培养,大学里更多精力用来应对各种复杂的变化,尽管我学的是难度最高的数1,甚至还有线性代数和复变函数这种引申课程,也都能应对
但我对数学的一贯看法是:麻烦,考试拿分重要,不得不学但我我完全喜欢。那时候看到有人课外专心研究数学总是无法理解,有点时间干点啥不好啊!
一直到读研的时候接触微观经济学、博弈论和会计学,发现微积分的应用无处不在,原来这个不是光为了变形而变形这么无聊的事,这时才开始耐心研究数学,这时数学于我才好像斯内普教授缓缓转过来的身影。等了解的越多就越体会到数学简洁、睿智、接近事情本质的朴素之美。
发现生活中数学问题掌握的好的人,确实智力和逻辑水平是相较常人更为突出的,相应的对那些自己数学学的不好,却莫名鄙夷数学的人也会感到无语。很简单,如果和你一起出去旅行或者共事的人基本的数学思维不行,有时候算个平摊的钱都要像很久还要你讲解,确实影响效率。毕竟生活中很多决策,最终都是权衡利害的数学决策。
萧伯纳说,很多英国人终生不看莎士比亚,那是幼年时老师强迫种下的恶果。林语堂也说过,许多中国人离校后终生不再读诗,是旨趣未到而学校逼其做所致
如果不要让孩子讨厌数学,就不应把概念理解放在解题之后,也不应忽略对概念建立所下的工夫。如果仅仅把学习数学的目标停留在应对考试和竞赛,那无疑是可悲而且远远不足够应对生活的。
义务教育公立
的数学课本体系自有天然硬伤,枯燥,与生活联系不紧密,进度缓慢,注重一环扣一环,而缺乏整体感,(1~2年级课程往往幼儿园孩子就能理解掌握,3~4年级开始有一点点应用,5·6年级课内课外两层皮,仅在课内优秀又不够应付小升初的择校,课外之难度又已经初二以上,孩子对数学的认知并不完全依循此脉络,老师也有老师的为难,我有我的教育进度和时间限制,我愿意花更多的事情去讲“展开”重要但是不考的内容,那校方家长不依我怎么办?何必做“无用之举””;
机构的训练重点往往是在逐个击破难题点(周课)制约,在这种条件下不难看出,无论是在机构还是学校,同一个班的人水平都巨大差异,而起到决定作用的,往往是高于全局的关键性问题上的指引和点拨,而这往往来源于家庭。而一般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并不会对数学花太多的心力去建设整体理论,把这个难题教给孩子自己更是不可能使命,孩子往往已经在应对层出不穷的练习上耗费不少力气。我并不是鄙薄义务教育的制度,人人有碗粥的做法有助于社会公平,但如果不满足一碗粥就自己再掏钱即可。自己购买数学书,除了奥数,除了习题册,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内容需要购置
针对这种情况,要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建立数学思维,基本上最好的办法就是两条腿走路:
以下是一些自己的读后感
家长可以看一些相对深奥关于数论的专著,了解数学思想的实际应用,见缝插针;
比如 《怎样解题》 -重点在于思路
《数学的故事》-结合历史
《从一到无穷大》 有一定难度,但结构完整
《这才是最好的数学书》章节设计好,行文简洁有趣
《魔鬼数学》-生活中的应用
为孩子们选择适合年龄认知特点的书籍,边看边体会,慢慢做积累,基本可以自行阅读: 《THE BOOK OF NUMBERS》 小章节,小故事,类似儿童版的数学的故事,但是会更简单,全英文难度不高,对孩子英文能力也有培养,齐头并进是硬道理
《冒险岛数学奇遇记》-韩国人写,适合入小学之前,但缺点是图片太多,很多时候孩子会更注意离奇的故事情节而忽略知识性内容,这套丛书还有一些类似的版本,看看作者名就知道了,无需重复建设。这套系列同时还有出英语和语文的版本,比较逊色于数学。
《有趣的数学旅行》-韩国人写,编排精美,和生活应用联系紧密 中低年级适合
《幸福的小学生数学》编著用心,有真知,其中有几本(第三、第四卷)偶尔可以在图书馆翻到,但是却买!不!到!
《马小跳玩数学》-配图粗糙,题目较难理解,相当夹生,有种看不下去的感觉
这部分的书我会不太推荐在图书馆借阅,因为一方面随时查阅不方便,二来图书馆的书籍有归还时限, 请意识到一个问题,家庭藏书的品类和质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知识结构。如果家里都是一些毫无营养标题代表内文的快食畅销书,恐怕孩子也很难形成自己的观点。当然也会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在教育方面选择不作为也是因为怕麻烦,但这需要仔细想想,因为从数学的角度来考虑,这是为了子孙后代的事。尤其当孩子很厌烦的表示,最讨厌数学,因为老在没玩没了做题时,那就意味着你已经行动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