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ebuser 于 2015-8-14 14:18 编辑
住,还是不住,这是个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在不同的时间里作了两次选择。
第一次,
选择不住,把房子放租。 当买房的喜悦渐渐淡去,房子的缺陷在我们眼中就渐渐凸显出来。首当其冲的就是交通。从小区步行到最近的地铁站要15-20分钟,沿途经过的都是机动车道。公交车没有直达地铁站或者我公司的线路,直达老公单位的倒是有一路,但只有一路。 其次是配套。周边没有大超市,小区里面小超市满足不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小区对面倒是有个菜市场,但是当时那边都是大货运站,白天黑夜各种货车呼啸而过,买个菜都要冒着生命危险(至于么)……除了货运场,其它就是五金商铺,连吃饭的地方都不多。 其实买房的时候并不是没有想到这些问题,只是冲动让我们找了各种理由来自我说服。交通不足?没关系,6号线不是快开通了;配套不行?也没关系,政府不是承诺要把货运场搬走么!过两年一切都会好的~然而当现实的各种不便实实在在摆在眼前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能承受。 最终的结果,是在双方父母的资助下在老城区买了个小小的学区房作为过渡,也当是为未来子女的教育投资;而天河的小三房则在交易完成后租了出去,以租养贷。学位房在老东山,下楼走几步就是地铁站,周边大大小小好几个菜市场,附近商铺食肆林立丰俭由人,虽然它很小,也很老,还是楼梯楼,但我们依然住得各种舒服。
第二次,
经过考虑,选择装修自住。 学位房里混了几年以后生娃的事也提上了日程,小三房的交通和配套也改善多了,那就搬吧!换到大点的地方。于是来妈网广召装修公司报价,准备把小三房装了,结果接到的报价都不怎么低。我们合计了下,装修的费用加上这些年水涨船高的房价,似乎可以考虑在交通更便利配套更完善的地方换个更大的房子?然而放盘+看楼又跑了一两个月,楼市再一次用现实教育了我们,满足上述所有要求的房子价格远超我们的承受能力。 好吧,那就装吧,接受现实,简单装,好好住,认真住,不折腾了……
最后总结一下: 买房,买的首先是房子所在区位配套的资源,其次才是房子本身。买第一个房子的时候,我们只关注了户型和房子内部的居住舒适度,却忽视了外部的大环境。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还是会选择换一个配套更为完善出行更为便利的地方。市场也用价格证明了两套房子的价值,我家的学位房虽然老、小,但单价和涨幅一直领跑天河的小三房。李嘉诚说决定房地产价值的因素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诚哉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