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九月康乃馨 于 2014-6-18 12:35 编辑
回复 可爱的小乌龟 的帖子
看了楼主的帖子,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此呢,我提出一些个人的浅见,仅供你来参考。
1、
首先是学习的方法问题。
我想问一下楼主,你的母语也就是中文啊,你是怎么学习并掌握的呢?
你是通过看故事书、通过阅读学会的呢?还是听别人讲话,然后跟着学才掌握的呢? 我希望你能先搞清楚这个问题。
如果楼主可以确定,自己小时候说话的时候,并不识字的话,那么请问楼主,你要孩子阅读英文故事的初衷又是什么呢?
生活在美国的小朋友起初的时候也并不识字的吧,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掌握自己的母语吧?
所以,我想说的是,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规律,那就是先会说,会听,然后再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也就是阅读阶段。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这种语言的高级表达方式,并且加强的是对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是深层次的高级能力,然而问题是,高级的能力是需要基础的。 而这个基础是什么呢?
是不是至少是能够用这种语言进行思维和口头表达呢? 如果连这个都没有的话,如何能掌握书面语呢?
就算是掌握了,那也只能是哑巴英语,而不可能是拿出来去用的吧。 中国几十年的英语教育之所以这么失败,原因何在? 楼主是不是也该好好思考一下呢?
2、
孩子出现抵抗情绪,这本身就是一个预警的信号。 这说明孩子在潜意识里是抵触这种学习方式的,为什么? 他觉得这不好玩儿。 我留意到楼主的孩子可能是男孩儿吧。。。
说到这里,我稍微谈谈,男孩子和女孩子在思维方式和学习上的差异点。
男孩子从根本上讲,并不适应或者说不太适合灌输式的学习。 而适合男孩子的学习方式是“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那么,什么是体验式的学习呢? 只要家长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男孩子大都喜欢枪、汽车、飞机,航模、变形金刚这样的玩具,是不是呢?
就是因为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可以“研究”这个玩具,并尝试着用这种玩具来达到自己构建自己“想象中的那个场景”,满足自己“幻想”。
比如,他在玩儿枪的时候,他也许就在幻想自己是个战士;在玩儿汽车的时候,就在想象自己是那个开动汽车的司机;玩儿飞机的时候则实现了自己像个小鸟飞翔的样子。
所以,他是用这个“玩具”作为道具,来实现自己的某种内在的梦想,满足自己内在的某种欲望。
所以,这个“体验”出来的“感受”就变得非常的宝贵。因为这个记忆是非常非常牢固的,持久的,很多时候是可以保持终身的。
而换到了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只有让孩子在中个环境中去经历了,感受了才能让这种语言的表达变成他自己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才可以随时随地就能“表演”出来。
而楼主现在的做法,其实不是训练,而是把英语当成是一种知识,一种用“脑子”去记住的“信息”,请问您在10几年“学习”并“记住”的那些“英语知识”都到了哪里去了呢?
是不是都还给老师了呢? “知识”的本质其实就是“信息”,而大部分人的人脑是有遗忘功能的,你不可能指望你的孩子“永久性”的去记住那些知识。
而英语到是什么? 我不想说只说一个英语,因为英语其实跟我们的汉语一样,也就是一种表达方式、一种习惯而已。 而习惯这种东西是什么?是训练出来的。
就好像你学开车,刚开始学的时候,你搞不清该怎么踩刹车,该加多大的油门儿,上了路之后,总是看后视镜,总是担心别人会撞到你,可是你天天开,过了几个月之后,就会发现,你开的很顺畅了。 没那么紧张了,你知道你的脚该放在哪里了,你也知道什么时候看后视镜了。 为啥呢?
训练啊。
每天干,每天做,熟练了,习惯了,自然就开得好了。 英语也是如此,每天体验,每天“用一下”,只有这样才能让英语变成自己嘴巴上的一个自动程序,需要的时候自动的弹出来。
不是吗?
所以,综上所述,如果楼主继续当前的这种教育方式,那么我可以预见他的最终学习结果其实跟你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甚至,在不久的未来,孩子会明显的表现出厌学的情绪。
那个时候才是你真正头痛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