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经过了几百万年的缓慢进化,在与各种疾病不断抗争的过程中,为了保护出生后年幼的宝宝不受疾病的侵扰,在人类母乳中自然进化形成了一种能够帮助年幼宝宝抵抗疾病、主动提高自身免疫抵抗力的超级天然活性主动免疫因子------Lactoferrin,LF(中文译音“力多灵”)。大量的科学实验证实,主动免疫因子LF是人类免疫系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活性外,还具有抗微生物、免疫调节、抗感染、抑制肿瘤和肠道益生等作用,并能促进人体对铁等重要元素的吸收利用,有效激发、建立和完善人体的免疫抵抗系统。人体如果缺乏主动免疫因子LF会造成免疫抵抗力低下而易患病。每100毫升人类母乳中含有高达320毫克左右的主动免疫因子LF,远高出牛羊乳10多倍(牛乳中含量仅有0.02-0.35mg/ml),所以长期主要以母乳喂养的宝宝患疾病的几率很低,“吃母乳的宝宝少生病”正是这个道理。天然富含主动免疫因子LF的母乳是妈妈给予宝宝身体健康精心呵护的最珍贵的礼物。虽然妈妈母乳中含有极其丰富的主动免疫因子LF,是给予宝宝身体健康保护的超级免疫抵抗力,而且我们全社会也都在提倡和呼吁“母乳喂养”,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如
剖腹产、工作、疾病等情况,很多宝宝都不能得到母乳喂养或者母乳喂养不足,而不能从妈妈那里充分得到这份天赐的关爱来满足宝宝健康成长的长期需要,这不仅影响到宝宝现在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到宝宝将来一生。因此给予宝宝母乳免疫抵抗力的补充对宝宝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1. 从牛奶及人奶成份比较谈起:
蛋白质:牛奶总蛋白质含量高,为人奶的三倍。牛奶的蛋白质,主要以酪蛋白(Casein)为主,人奶以白蛋白为主。人奶味道较甜,因为碳水化合物含量较牛奶高。在矿物质方面,牛奶缺乏碘、铁、磷、镁,人奶含量丰富。人奶含有二种物质成份,此乃牛奶所缺乏者,一者卵磷质 (Lecithin),属于磷脂质,一者Taurine,属于一种胺基酸,这二种物质参与婴儿脑部发育,哺乳人奶攸关婴儿智能发展,又岂是牛奶可以取代?人奶中另有二种胺基酸,其含量为众奶之上,其成分为Cystine及Tryptophan,他们提供婴儿极佳的营养分。
从人奶与牛奶成份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事实,人奶牛奶都是提供给小牛或婴幼儿饮用。仔细观察小牛与小婴儿成长的差异,可以发现牛奶原是发育中小牛的食物,小牛出生后饮用牛奶,促使其骨骼及身
体重量的急速发育,每个月增加一倍,(出生后前
三个月均如此),但脑部发育少且慢;相对地,人类小婴儿却需要六个月时间,体重才会增加为出生时的一倍大。婴儿的发育,身体成长成熟度缓慢,但脑部却以最快速发育,超越所有的动物。小牛肢体骨骼的快速成长,故需要大量蛋白质;相对地,婴儿脑部成长胜过肢干,故需要卵磷质及Taurine等特别物质的辅助。
牛奶所含的蛋白质中,大多数是酪蛋白(Casein),酪蛋白是一种大型、坚硬、致密、极困难消化分解的凝乳(curds)。“酪蛋白”适合含有四个胃结构的牛,利用不断反刍消化分解,方能完全消化。母奶蛋白质成分单位相当小,属于性质柔软的凝乳,即使消化系统尚在发育中的
新生儿,均很容易就能消化。
牛奶进入胃后,会自然形成凝乳,凝乳会形成一种把胃中残存食物包围起来的作用,这种隔离现象,造成孤立状态,会阻碍其他食物之消化,直到凝乳被消化为止。
从牛奶与人奶成分分析中,显示新生儿至六个月间,最好以人奶哺乳,如此在脑部发育及营养状况才能健全。六个月以上至幼齿长成期间,可以牛奶替代。
三岁以上,或幼齿长齐则应放弃牛奶的摄取,而以天然谷物及豆类、蔬果等 取代之。
2. 摄取牛奶与疾病之关系:
牛奶及乳类制品,含有至少二十五种以上不同成分类型的蛋白质(异类蛋白质),此乃造成人类过敏反应的重大原因,乃至自体免疫疾病,均有关联性。
牛奶及乳制品为食物过敏的元凶。过敏反应几乎不曾见于喂食母奶的婴幼儿。倘若母亲仍是乳制品的大量消耗者,过敏反应会透过奶水的喂食,造成婴儿腹痛等疾病。
消化性溃疡者,假使摄取乳制品,常会恶化溃疡。其原因乃是乳类制品含有高浓度蛋白质,蛋白质的消化,必需靠胃部分泌更多的胃酸(主要是盐酸)及消化酵素方能分解消化。因此民众错误的认知以为「胃溃疡应多喝牛奶,以令胃壁形成一层膜,可以抵抗发炎且可帮助溃疡的愈合。」乍听似有道理,仔细推理则是一派胡言。
神经医学上有一种疾病,至今仍旧令人感到沮丧难治者–多性硬化症,其发生率与孩提时代摄取过多乳制品有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吃人奶者极少见有罹患此病者。
成年人糜烂溃疡性大肠炎,儿童经常发作的急性扁桃腺炎,慢性鼻窦炎,淋巴腺发炎肿大,慢性中耳炎¨¨这些顽固且反覆发作恼人的疾病,不论何种年龄层,只要单纯地从饮食中剔除牛奶以及相关的乳类制品,短则或
一个月,长则或三个月,就可以得到非常神奇的改善与效果。譬如儿童肿大的扁桃腺,不须藉助扁桃腺摘除手术,或长期抗生素治疗,假以时日就会明显的缩小而回复正常大小,永绝再患。
W.Walker医师是美国一位世界知名的内分泌专家,他以其六十多年长期行医的丰富经验中体认到,许多疾病尤其甲状腺肿大之形成,或其他甲状腺功能失调等棘手疾病,除了碘代谢以及贺尔蒙因素之外,直接导因于牛奶中所含酪蛋白者,经常为人们所忽略。
这种现象在牛奶及乳制品大量采用巴斯德消毒法之后,更为显著。Walker医师在三十到四十年代,提出这种想法及呼吁,诚为高瞻远瞩。由前面阐述吾人已了解酪蛋白是一种坚厚如绳索,粘腻如胶水的粘液组织,其会附着在粘膜壁上而形成身体的阻塞,造成组织器官的病变。人体组织中并没有这种机转的设计,足以消化崩解酪蛋白,因此对人体而言,他们是无法被利用且会阻塞全身各种系统的粘液。不论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人或病人,取用乳类制品,均会有不良副作用。孩提时代,呼吸道及消化道在免疫系统上属于较为脆弱的组织,并且首当其冲,当粘液分泌物过多时,这二处所形成的障碍也相对增加。因此不论大小医院,小儿门诊所见,通常尽是这些
消化不良,
腹胀,
腹泻,
便秘,
呕吐或感冒,气管炎,气喘,
鼻塞等。总之,不论什么年龄层,粘液阻塞通常选择在每个人较脆弱的组织,此乃定则。
3. 摄取牛奶无法阻止骨质疏松症:
事实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人民,他们的饮食中并没有乳制品之存在,也未面临骨质疏松的侵害。人类钙质缺乏,导因于人类饮食中摄取钙质不足者,极为有限。摄取蛋白质越多,骨质中流失的钙质也越多。血液中钙的浓度,不能代表骨骼钙质流失的程度。保持体内钙质正性平衡,维持骨骼硬朗,根本政策-改变饮食内容,减少每天摄取蛋白质的量,却不是增加钙质之摄取。
从世界各地所收集的资料显示,亚洲及非洲社会,在工业大事发展前,牛奶乃非常罕见的食品,当时他们都具有坚强的骨骼及坚固的牙齿,所谓富裕社会的文明病,极少发生在他们身上。如非洲斑图(Bantu)的妇女,他的健康状况乃很好例证,在她们的日用饮食里,从来没有见过牛奶,他们钙质的来源取自蔬菜,每日提供二五○到四○○毫克钙质,他们钙质吸收量不及西方社会妇女的一半。
斑图妇女,一生当中平均生育十个子女,每个孩子都是亲自哺乳
十个月。即使如此的钙质流出及相对性地低量的钙质摄取,骨质疏松症(多数骨头表现薄又脆弱的妇女,几乎不曾见到过。在医学界及公共卫生学家们,对全世界做广泛研究后,显示骨质疏松症最常见之国家为美国,英国,瑞典,芬兰,他们也正是乳类制品消耗最多量的国家。相对地,骨质疏松症极少见于乳制品消耗量最低的国家,如亚洲及非洲。
由此显示饮食中钙质足够与否,并非骨质疏松症之诱因,其真正原因在那?骨质疏松症与蛋白质消耗量多寡有直接关联性。换言之,倘若蛋白质摄取愈多,钙质流失就愈厉害,骨质就愈脆弱疏松。由此再次说明牛奶及其他乳类制品(包括乳酪、奶油、冰淇淋、肉类等)饮食中含有高量 (高浓度)的蛋白质,乃是造成骨质中钙质大量流失元凶。
素食者倘若蛋白质摄取过量,也会造成骨质软化,只是植物性蛋白质较动物性蛋白质,对骨骼有保护作用,其中理由乃是牛奶,乳类制品,肉类,蛋,鱼类,除了蛋白质外还有其他会促成骨质疏松症的因素-就是酸性物质比例太高,为了保持血液酸碱平衡,维持弱碱性,骨质必然要游离(所谓抽取)更多的钙质,以达成此目标。请记得,得自乳制品额外的蛋白质,势必造成钙质及其他矿物质,流失体外之倾内,造成身体负性钙平衡。
除了大量蛋白质摄取,会造成骨质冲刷外流外,缺乏运动,停经,喝汽水,可乐(碳酸,磷质含量太高),吃加工精制垃圾食物,过量的盐及其他
酸性食物,均为骨质疏松症的致病因素。长期的腰酸背痛,疲倦,骨头酸软无力,牙齿松动,齿龈退缩,容易扭伤,闪腰,骨折¨¨代表骨质中钙质及其他矿物质之流失,此刻应当重新检讨我们的饮食,减少蛋白质,鱼肉类,乳类制品摄取,以便重建真正的健康。
4. 人类应当尽早放弃乳类制品之理由:
商业性现代化便利又方便的牛奶及乳类制品,对我们人体有极大危害,除了前面叙述的理由外,有更多的研究显示我们应当尽早丢弃牛奶、乳酪、奶油等乳类制品,今列举四点理由说明之。
巴斯德消毒法的害处。
毒性物质残存的考量。
均质化乳制品的伤害。
合成维生素D的添加。
1)巴斯德加热消毒法的害处:
细菌学家巴斯德创立消毒杀菌的方法,使得一向牛奶或羊奶由生奶变成熟奶,虽然有利于保存及减少伤寒菌感染等,但是加热后的牛奶或乳酪等、改变酵素性质,酵素及蛋白质、脂肪的结构成分,加热后会形成不稳定物质,且牛奶加热至170℉ (约摄氏62℃)会破坏牛奶中活性酵素系统,诸如 Cystine,Tryptophan,Lactase等。其他维生素,矿物质,也大多数摧毁殆尽。又加热后蛋白质会凝固(凝乳)形成坚硬的酪蛋白,且有益肠道的乳酸菌也遭到破坏,最后牛奶变成非常困难消化,易致过敏,对人类有害无益的东西。
用巴斯德消毒法,消毒牛奶是卫生单位为了强调安全、清洁的产品所设计。但是并不能提供人们有助益健康的产品,更何况巴斯德消毒法并不能完全排除毛发,灰,花粉,霉菌,昆虫,肥料等环境的污染。总之,巴斯德消毒法仅仅提供劣质,即使原本唯一仰赖吸食牛奶的动物-小牛,假设喂食消毒过的牛奶后,在其成熟成壮牛前就会死亡,人类应当觉察这些事实,任何人只要即时觉悟而拒绝再喝牛奶制品,都不算是太迟。
虽然经过发酵的乳制品,如乳酪、酸乳酪、酸乳等,通常较比牛奶对于人类消化道,前者较为优胜,但是事实上对人类真正理想饮食而言,仍旧差距甚远,因为他们都算是偏酸性食物,理应避免。假使真的要摄取,则可使用少量生的,无添加盐分的乳制品。
2)毒性物质残存的考量:
现代畜牧业与过去完全不同,限宥于空间,管理,经济效益,已不采野外自由放牧而是限地集中管理。为了避免密集式畜而造成传染病意外,故于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及杀虫剂,为了促进肉质肥美,乳汁增产,故自主的添加生长促进剂及贺尔蒙,如此无法确知的化学品,添加剂亦会流入牛奶中,残存的毒性物质,随着人类摄食又进入人体。畜养方式的改变,饲料取代牧章,牛群的生态环境及生理现象也会改变。
在有一次参观牧场的经验中,发现牛眷里牛只所排出的粪便稀松,不成型,犹如腹泻般,缺乏小时候在乡间所见所闻,那阵阵泛着草香,晒干后可以整团捡回家当燃。纤维质的减少,牛奶中脂肪成分的改变,脂肪含量增加(因为牛群饱食终日,缺乏活动),尤其饱和性脂肪比例偏高,相对地未饱和脂肪反而大量减少,例如EPA(EicosapentaenoicAcid)。换言之,破坏性脂肪远比建设性脂肪为多,造成心脏血管疾病及生殖系统癌病变的增加。
3)均质化乳制品的伤害:
所谓牛奶均质化(Homogenization)是打断牛奶中的脂肪球,破坏后令其解散的一种制作法。虽然在乳制工业中,此乃一种新的制作过程,但是质化乳会破坏人类的动脉管壁,对于发展均质化乳,实为致命一击。
Kurt Oster医师研究最为精辟,他发现有一种酵素(Xanthin OxiDase)简称XO,可存于牛奶脂肪中,正常饮用非均质化乳时,XO只会存于肠道间,不会被回吸收入血液循环中。但是牛奶若经过均质化之后,这个均质化过程会减少乳化脂肪,造成XO大量释放出来,进而造成血液再回收。因此摄取均质化牛奶,吾辈血中XO浓度平均很高。相反地,饮用非均质化牛奶或不喝牛奶者A其XO浓度均低。
XO被视为血管壁瘢痕化的原因,血管壁失去原有的平滑性,会诱发脂肪物质沉淀,凝聚血小板或崩解的血球等,进一步造成瘢痕,粥状化,最后形成血管硬化,管腔狭窄。Ostcr及哈佛大医学院Esselbacher共同提出-摄取均质化牛奶是美国人罹患心脏病的最主要原因。世界上其他国家,如芬兰,他们的乳制品也是全面采用均质化过程,故心脏病发生率亦极高。又法国极少用均质化制乳,其心脏病比率较美国、芬兰明显降低。
4)合成维生素D的添加:
动物体内的维生素D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成分,他们的活化过程,需要阳光照射在皮肤上,活化催促由D1转成D2再转成D3,分别在肝脏,肾脏中进行,最后活性的D3,负担执行钙磷代谢,钙质再吸收,骨质钙化等等过程。
具放射性的D2是一合成维生素,与自然形成的维生素在结构上有些不同。在食物中并无法摄取完整的且天然的维生素D,因此吾人在临床上常见关节炎病患,其产生问题通常都是钙质的利用有所障碍,显示添加的合成性维生素D,不论取自牛奶或其他乳类制品,都不是根本解决之法。
在一九三○年代,发现
怀孕时,摄取维生素D添加之牛奶,其
胎盘有钙化现象,合成维生素D的危险性,逐渐为人所了解。数年前,在英国因为不正常钙质代谢,导致新生儿致死,发现与放射性维生素D,被过量添加入牛奶中使用(由四百国际单位增加为一千国际单位/每品脱)有直接关联性,因此放射性维生素D2添加品,在英国已被废除且禁用。
近年来乳制业者,又以合成性维生素D3,取代放射性D2为添加品,但其事实结果,对人类健康之利害影响尚未知也。
后记:后学撰写此文时,曾为自己不断打气加油,虽千万人吾往矣!明知这冒犯许多乳制业者,奶粉贩售者,医护营养学者专家及行政卫生单位,仍旧完成了。也算为自己一向主张「牛奶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为了远离慢性病,请尽早断牛奶。」宁愿采用其他含钙的植物性天然食物,以取代牛奶及其乳制品,因为他们的弊端远大过利益。在此总算做了一次较详尽的说明。重建牛奶摄取观念。
参考资料:
http://www.jingtu.org/audio/jk/ys/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