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幽谷深处 于 2012-3-1 17:22 编辑
回复 pubaby 的帖子
我是大三阳,DNA 7次方,一直纯母乳喂养!! 这是我综合了许多篇文章简单编辑好的。可以在网上搜索到这些真实的资料! 希望对你有帮助!希望大家的BB都健康快乐!! 第一篇(操作篇) 1、正常母亲的新生儿怎样免疫注射?未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的新生儿,单用乙肝疫苗(10微克)3次就可以了。第1次须在出生时注射,间隔1、6个月后再各注射10微克。请注意:我国现用的乙肝疫苗1支只有5微克,需要一次注射2支。优质足量的乙肝疫苗注射,90%以上的新生儿表面抗体将转为阳性,但用国产疫苗,5微克的剂量是不够的,表面抗体转阳率只有约80%,所以一次需要注射2支。 2、“大三阳”母亲的婴儿:母亲的血清病毒水平较高,要阻断母婴传播,必须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预防。乙肝疫苗:每次需要20微克,常规注射时间是24小时内、1个月和6个月各注射1次;最好在第2个月时增加注射1次。为什么第一次注射要在出生的24小时以内?乙肝病毒已在分娩过程中感染了,故开始注射越早越好。最好在第2个月时增加注射1次,又为什么?因为感染的潜伏期是2个月左右,而抗体产生因疫苗注射次数而增强。重复注射疫苗,体内才能逐渐产生充分的抗体,2个月时增加1针有强化作用。
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乙肝疫苗的婴儿需要2~3个月才能产生少量抗体,必需在出生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需200单位,须与疫苗在不同侧的臀部注射,这样疫苗(抗原)才不会与球蛋白(抗体)在局部中和掉。
3、“大三阳”/HBV DNA等于、高于7次方母亲的婴儿: 乙肝病毒水平很高的母亲,婴儿即使用疫苗和球蛋白联合注射,仍有不少免疫失败。国内外都报告过:母亲在妊娠32周时开始服贺普丁,分娩时血清病毒水平可以降低2次方,此时停药对母儿都是安全的。 4、按规定完成3针注射后,不产生抗体有很多原因,需要不同的方法来补救:疫苗的质量或剂量不足,需要增加剂量重新注射。乙肝病毒水平很高母亲的新生儿,即使没有感染也可能不产生抗体,需要增加剂量。早产儿和羸弱多病的婴儿免疫反应低下,也需要增加剂量重新注射。有一些增强免疫反应的药物,如胸腺肽、干扰素、白介素等,曾有少数报告认为有效,对上述个例也可试用。
已经隐匿性感染乙肝病毒,查不出表面抗原,但能查出HBV DNA,注射疫苗可能没有用,需按慢性携带者对待。某些遗传基因的小儿,即使增加剂量重新注射也不产生抗体,疫苗是用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制备的,既然不接受表面抗原,可能也不会接受乙肝病毒。 第二篇(论据篇) 参加本次调查的有72人,所有的小孩都有按照国家要求接种3针乙肝疫苗,其中有14人的小孩还没有检查是否有抗体,未作进一步统计。被统计者中,分为三种情况:1、小孩有抗体的小三阳母亲;2、小孩有抗体的大三阳母亲;3、小孩不幸被感染了。有些资料不齐全,所以有的数据有所缺失。
一、有20位小三阳母亲的小孩未感染乙肝且有抗体,所有小三阳母亲中没有小孩被感染。
1、孕期注射乙肝球蛋白者9人;未注射者11人
2、新生儿立即注射过乙肝球蛋白 15人;未注射4人
3、顺产10人;剖腹产9人
4、母乳喂养16人,奶粉喂养 3人
5、BB性别,男5人;女12人
二、共有36位大三阳母亲的小孩未感染乙肝且有抗体,具体如下:
1、孕期注射乙肝球蛋白者22人;未注射者12人
2、新生儿立即注射过乙肝球蛋白 32人;未注射2人
3、顺产15人;剖腹产17人
4、母乳喂养9人,奶粉喂养 18人
5、BB性别,男14人;女12人
三、有2位大三阳母亲的小孩不幸被感染:
1、大三阳,孕期未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顺产,小孩15天以及一个月时打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用奶粉,未给母乳,6个月检查发现带菌。
2、大三阳,孕期以及小孩均用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先试着顺产,破羊水后改剖腹产,未给母乳,用奶粉,出生时以及1岁后检查发现带菌。 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方法的最新研究及建议 1、我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推荐的方法:一、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注射HBIG,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越早越好,剂量应至少100 IU,大三阳或者病毒高者最好200 IU以上,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微克重组酵母或20微克中国仓鼠目卵母细胞乙肝疫苗。二、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肝疫苗(剂量同前),间隔1 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 2和第 3针乙肝疫苗。后者不如前者方便,但其保护率高于前者,可以达到95%以上的成功率。我的建议:这是被全球所肯定的方法,所有乙肝母亲的小孩都应该进行上面的预防措施,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建议用第一种方法,因为我认为及早的疫苗接种对新生儿也很重要,而不要等到一个月后再接种疫苗。而且,多接种一次乙肝疫苗也是可以的。 2、母乳喂养是否安全? 有不少研究发现大三阳的母亲,多数母乳中可以查到乙肝病毒DNA,理论上推测病毒可能通过婴儿破损的口腔或消化道粘膜进入体内,从而可能引起小孩被感染,因此认为母乳有危险,反对母乳喂养。然后,临床的研究却发现即使母乳中有乙肝病毒,但实际上并没有引起小孩被感染,反而小孩更容易产生乙肝的抗体,主张母乳喂养。目前WHO和我国官方都认为在规范的新生儿主动加被动免疫后,可以母乳喂养。我的经验和建议:小孩在经过的规范的联合免疫后,建议母乳喂养。如果乳头有破裂出血或婴儿口腔有伤口时,则暂时停止给母乳。我们的调查中有9位大三阳母亲(9/36)和15位小三阳母亲(15/19)给予母乳,小孩均健康。 3、生产方式如何选择?顺产还是剖宫产? 有研究表明,剖宫产并不能降低母婴传播率。美国和WHO认为乙肝病毒感染不是剖宫产的适应症,认为应该能顺差就应该顺产,反对因为是乙肝而全部进行剖宫产。但很多专家认为我国都是初产妇,顺产时间长,HBsAg阳性母血漏入胎儿循环的几率与产程时间长短密切相关。理论新生儿接触母血的时间长,接触母血多,潜在的感染机会就更大。不管是顺产还是剖宫产,最重要的是在胎儿娩出后,应尽早将其身体污物清理干净,以减少母亲阴道分泌物或血中的HBV感染新生儿,对孩子尽快尽早应用HBIG,有效地清除因为皮肤破损而感染到的少量病毒,在病毒尚未感染到肝脏的时候,有效清除。
4、孕妇是否可以通过用药来预防乙肝的母婴传播? 乙肝母婴传播的几率是与母亲血液中乙肝病毒水平的高低明显相关联的,所以我们本次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所有乙肝病毒阴性的乙肝母亲中,没有一位小孩被感染。因此,通过服用一些抗乙肝病毒的药物(比如贺普丁)是可以明显降低小孩的乙肝感染机会的。因此,对于那些肝功能一直异常的母亲,也是可以要小孩的,只是需要在专科医生的监测跟踪下指导使用这些药物。当然,对于肝功能正常的乙肝患者,一般不通过服用药物来达到降低母婴传播的目的。 5、小孩注射乙肝疫苗后是否就不用担心了?
小孩注射乙肝疫苗后,产生抗体要一定的时间,有不少是到打完第三针后才产生比较充分的抗体,另外,还有约10%的婴儿1岁时还没有产生抗体,没有抗体则意味着就有被感染的风险。所以,在小孩没有抗体前,还是尽量减少和乙肝感染者的长期亲密的接触,比如吃过的食物喂给小孩等,但是一般的接触是没关系的。小孩有足够的抗体后,再怎么接触都没有关系了。一般,1岁左右是应该检查一次的,看有无乙肝抗体,没有则需要及时重新打疫苗,抗体少则应当加强。
6、打疫苗后没产生抗体怎么办?
婴儿对乙肝疫苗的反应都比较好,只有约10%的婴儿疫苗后没有抗体产生,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不容易产生抗体了,这有许多原因,比如人体的免疫力、疫苗接种的方法不合适、疫苗剂量不足,或者,有些是已经被感染了,我经常看到在普通门诊打疫苗的方法或者剂量,常常存在一些问题,这样往往不容易产生抗体。而且,即使是感染科医生,也有些并不完全了解乙肝疫苗的使用方法。还有些人咨询如果家人有乙肝感染者,或者如果计划近期怀孕,但没有乙肝抗体,该如何接种疫苗。这种情况,我建议用快速产生抗体的疫苗方法,一般,1个月之内就接种3针,这样抗体的产生就更快了。
7、低体重儿或早产儿如何打乙肝疫苗? 经常有人咨询关于低体重儿或早产儿的乙肝疫苗接种问题,因为在产科,很多医生对不足2公斤的儿童不接种疫苗,但是,WHO认为,对不足月产出的婴儿应该象正常婴儿一样,在出生时就接种乙肝疫苗,如果出生体重<2000g,出生时也应该接种,但疫苗剂量不应计入初免序列,应另外接种3针(也就是说如果包括出生时打的那一针,一共接种了4针乙肝疫苗)。 8、其它注意事项。
唾液中有肝炎病毒存在,故乙肝感染者不应当口对口给孩子喂食,并要注意适当的消毒隔离,直到小孩产生了抗体为止。乙肝感染孕妇应当注意怀孕期间尽量不要损伤胎膜、胎盘,比如羊水穿刺、腹部撞伤或者跌倒引起胎盘破损。乙肝疫苗不干扰对其他任何疫苗的免疫应答,反之亦然。具体地说,在出生时接种HB疫苗,同时可安全接种卡介苗(BCG)或其它疫苗;BCG也不干扰对HB疫苗的应答。在同一次接种时,HB疫苗和其他疫苗应在不同的部位接种。
第三篇(论据篇) 复旦一项研究表明 乙肝妈妈可放心进行母乳喂养 2011.7.18 新华网上海7月18日专电(孙国根)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郑英杰副教授领衔的肝炎流行病学研究团队,经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得出明确结果:乙肝妈妈,无论其传染性如何,均可对已常规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婴儿进行母乳喂养。这一成果以“乙肝妈妈可以母乳喂养吗?”为题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公共卫生权威杂志、伦敦《生物医学中心·公共卫生》上。 为了解答乙肝妈妈面临的“是否可以为自己的宝宝选择母乳喂养”这一难题,郑英杰率领他的研究团队对全世界报道的32个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乙肝妈妈所生的5650例婴儿在接受常规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后,有244例(4.32%)会发展为乙肝感染;其中,2717例小孩进行母乳喂养,发生乙肝感染114例,发生率为4.2%,2933例小孩进行人工喂养,发生乙肝感染130例,发生率为4.4%。该结果提示,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的婴儿发生乙肝感染的比例相当;无论妈妈为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或阴性(“小三阳”),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婴儿发生乙肝感染的机会相似。这是因为乙肝妈妈所生婴儿发展为乙肝感染多发生在宫内或分娩时,也就是说,通常在妈妈决定其婴儿的喂养方式之前多数婴儿的乙肝感染已经发生。因此,母乳喂养不会增加乙肝妈妈所生婴儿的乙肝感染风险,乙肝妈妈仍可进行母乳喂养。 迄今,全世界有关乙肝妈妈母乳喂养和小孩乙肝感染的关系研究,均未发现乙肝妈妈哺乳会增加小孩乙肝感染的风险。约5%通过乙肝疫苗无法预防的乙肝小孩,感染乙肝的时机多数发生于胎儿期的宫内感染和分娩的时候,因此,拒绝母乳喂养是没有道理的。但对未感染乙肝的小孩来说,接种乙肝疫苗后可帮助他们获得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母乳喂养不但不会感染,同时可刺激这些小孩增加其免疫保护的水平。据悉,世界卫生组织至今仍然把母乳列为乙肝病毒水平最低、风险最低的安全“食品”,早在1997年就明确表态,目前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乙肝妈妈母乳喂养会增加小孩感染的机会,并建议所有乙肝妈妈进行母乳喂养。 第四篇(权威篇)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教授) 携带乙肝病毒的产妇能否为婴儿哺乳,一直是困扰产妇和医务人员的问题。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许多妈妈忍痛割爱,放弃母乳喂养。乙肝病毒携带者能哺乳吗?曾倡导不必给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教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母乳中乙肝病毒DNA的检出率偏高,更增加了人们对母乳喂养可能传播乙肝的恐惧和忧虑。就“大三阳母亲能否给孩子哺乳问题”,庄辉教授说:“母乳是孩子最好的营养品。不让孩子吃,岂不是太可惜了?”庄教授认为,母血中的病毒与奶水中的病毒水平是不同的,不“一致”的,奶水中的病毒水平要比血清中低得多。母血中的病毒与奶水中的病毒水平不一致。 新生儿正常免疫后,“大三阳”妈妈仍可安全哺乳 一些人认为:只要母体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阴性,就可以母乳喂养;若乙肝病毒携带者、小三阳者DNA阳性,但小于104,经孕期及新生儿免疫治疗就可以喂养;而大三阳者若DNA阳性,则表示传染性强,即使经过产前及新生儿免疫,仍不宜哺乳。这种观点对吗? 庄教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已有明确的规定,‘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这部指南是在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它秉承循证医学的原则,只纳入被公认、已经得到严格临床验证的方案,明确了医务人员治疗乙肝应当遵循的标准。各级各地医务工作者应该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操作,为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创造健康、幸福的生活。” 孩子出生后应尽快免疫 是不是不必管母亲血液中DNA是阴性还是阳性,也不必管乙肝病毒DNA值的大小,甚至也不必管母亲血液中e抗原(HBeAg)是阳性还是阴性,只要在出生后12个小时以内,给孩子注射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就都可以给孩子哺乳? 庄教授很肯定地回答说:“没错,是这样的。只要正常给孩子进行了免疫,就不会增加他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性。这一论断不是凭空想像,而是有循证医学证据的。 第一,乙肝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是通过母亲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等感染。因此,我们要求在孩子出生时,就立即给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而且要越早越好。因为乙肝免疫球蛋白就是乙肝病毒抗体,注射到婴儿体内后,如果婴儿被感染,抗体就能中和病毒,立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乙肝病毒主要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血液传播,不是经消化道传播。有人专门做过实验,将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通过胃管注入黑猩猩的胃内,黑猩猩不发病;但如果用牙刷刷它的牙龈,再将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涂在它的牙龈上,结果黑猩猩发病,说明病毒是通过破损的牙龈黏膜进入血液而感染的。 第三,流行病学对照研究已经证实,只要出生后立即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母乳喂养与不是母乳喂养的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性没有任何差异。庄教授说:“关于这一点,已有多篇论文发表。” 庄教授强调,母乳喂养对婴儿成长十分重要。他说:“与非母乳喂养的婴儿相比,母乳喂养的婴儿发育较好,发病较少。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强调,尽可能用母乳喂养。” 孕妇不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必须进行孕期免疫(孕期免疫就是指在妊娠第28、32、36周,对孕妇注射3次乙肝免疫球蛋白)。庄辉教授斩钉截铁地指出,是否应该给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不是一个争议中的问题,而是“铁板钉钉”、有定论的事情了,因为这一做法并无循证医学依据。我已经明确表示,不需要给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仔细讲解了个中的原因。这里,我愿意再次重申这一观点。此法并不能降低孕妇体内的乙肝病毒水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乙肝免疫策略中没有给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内容,我国卫生部建议的乙肝免疫策略中也无此法。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母亲分娩过程中,婴儿出生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就可以预防了。因此,给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不必要的,也不能作为日后哺乳的条件。 附专家简介:庄辉,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专家,主要从事病毒性肝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肝病学会理事、国际疫苗研究所理事会理事,并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国家药典委员会、卫生部病毒性肝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等。 第五篇(论据篇) “大三阳”的妈妈,你还不放心喂奶吗? (2008-03-24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骆抗先主任) 历经十月怀胎,宝宝的降临让妈妈感到无比幸福,面对嗷嗷待哺的小嘴,年轻的妈妈是多么想给怀里的宝宝喂奶啊!但传播乙肝病毒的恐惧使“大三阳”的母亲顾虑重重。“大三阳”喂奶真会传播肝炎吗?有科学证明吗?分析一下母乳喂养感染乙肝病毒的可能性,不会传播乙肝病毒有三个理由: 1、乳汁中检出乙肝病毒的几率很低;含量也非常小; 2、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染病,乙肝病毒不能通过消化道传播; 3、新生儿经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体内极大多数已经有了保护性抗体。 我作一个偏安全的估计。假设乳汁中检出乙肝病毒的几率是1%,乳汁中的乙肝病毒经消化道进入血液的几率是1%,进入血液的病毒在血液中存在抗体的情况下躲过人体免疫攻击导致感染的几率也是1%,那么母乳喂养导致感染的可能性就是0.01×0.01×0.01=0.000001,即百万分之一,这百万分之一的感染几率值得担忧吗? 还有更多的根据吗?
国内学者王建设等在国外发表的文章(Int J Clin Pract杂志 2003年;57期:100-102页):慢性乙肝携带母亲的230个新生儿,都接受过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一年时检查产生表面抗体的婴儿,母乳组有 90.3%;非母乳组有90.3%,没有显著差别。(骆注: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注射后表面抗体阳性超过90%,在国内是很高的数据,因为当前对“大三阳”产妇的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剂量不足,经疫苗和球蛋白免疫后仍有不少失败)。
国外学者的报告(Hill JB, et al. Obstet Gynecol,2002;99:1045-1052):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母亲的新生儿369人,都接受过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母乳101人(平均母乳4.9个月),非母乳喂养268人,两组母亲“大三阳”分别占22%和26%。对这些婴儿在15月龄时检查,只有非母乳喂养的9名婴儿(3.4%)感染了乙肝病毒,母乳喂养的婴儿都没有感染。
现在进口乙肝疫苗的剂量1支10微克,国产疫苗1支5微克。当前新生儿的注射剂量显然不足,抗体阳性率约80%,仍有发生感染的,家长可能误认为是母乳喂养的缘故。因而,主张母乳喂养是有风险的,不知有些医生和科普文章不主张母乳喂养是否与此相关。因为母乳对小儿的健康非常重要,我为此大声疾呼多年,要为婴儿争取母乳喂养的权利!请不要轻率剥夺婴儿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