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21 | 浏览: 2788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手机看此贴
  • 微信扫一扫 手机看此贴
  • 好内容 随时分享到朋友圈

[ 机构点评 ]

让孩子诵唐诗不如背儿歌

[复制链接]
半导体

幼大班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帖子
31 
经验值
194  
注册时间
2009-7-18 
    • 妈妈网轻聊
      给生活加点料

    • 妈妈网孕育
      就是好用

      holdImg
    • 广州妈妈网
      广州妈妈网,更懂广州妈妈

      广州妈妈网二维码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09:39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时下,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都热衷于让幼儿背诵唐诗,甚至片面地把能背诵多少首唐诗当作早期教育的重点,认为孩子背的唐诗越多,说明孩子越聪明、记忆力越好,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也越有帮助。但在专家看来,这种做法有欠妥当,与其让幼儿强硬地学习背诵唐诗,不如让他轻松愉快地读唱儿歌。

  众所周知,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它语言精练,寓意深刻,这里且不说唐诗的格律、流派,只说说唐诗的内容,其包罗万象的意象、深奥艰涩的寓意,有时连成人都无法透彻地体会和理解,更何况是对于那些涉世尚浅、思维单纯的幼儿呢?幼儿背唐诗,大多都不理解,不是死记硬背、不求其意,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释和理解唐诗,这种曲解唐诗的结果常常让人哭笑不得,但孩子又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大人的笑常常让孩子感到莫名其妙,很伤自尊心和兴趣感,因此慢慢地就没有了最初背诵的新鲜感和满足感,即使背诵下来也没有从中学到知识,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而儿歌是专为幼儿创作的,它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语言符合幼儿的朗诵特点,形象生动,富有童趣,很容易理解,幼儿一听就明白。这样幼儿在接受它时,不用刻意去记忆,就能背诵下来。孩子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学习自然就有了积极性。有的儿歌把正确的行为规范作为内容,让孩子在朗诵的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比如:

  “小板凳,真听话,跟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来了,我请妈妈快坐下。”

  “花盆里,开红花,星期天,我在家,不撒娇,不霸道,在家也当好娃娃。”

  “公园里,花儿开,红的红,白的白,花儿好看我不摘,大家夸我好娃娃。”

  这样幼儿通过诵读,不仅记住了儿歌,而且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正面的教育。

  有的儿歌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讲述了万千世界的无穷变化。比如:

  “猫头鹰会哭不会笑,小花蛇会爬不会跳,大鸵鸟会跑不会飞,小白兔会跳不会叫。”

  “一个大,一个小,一只老虎一只猫,一边多,一边少,一群大雁一只鸟,数一数,瞧一瞧,大小多少记得牢。”

点评

广州亲亲袋鼠  是的,儿歌琅琅上口,孩子更喜欢  发表于 2013-4-14 11:20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帖子
229 
经验值
2150  
注册时间
2011-5-8 
其实被唐诗也不错啊~儿歌琅琅上口,可是唐诗是为以后啊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帖子
362 
经验值
2585  
注册时间
2010-4-12 
BB生日
2008-02-17
这就不一定,下面转过来一知名教育家的问答,也许就有答案了。
问:您个人的教育理想是什么?

   答:那是非常简单的,几乎人人都应该这样想,也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就是该怎么教就教,该教什么就教什么,有意义的教材,该在什么时候就在什么时候教。所以我认为教育有三大原则,所谓原则,“原”就是根源,“则”就是规律,最基本的规律叫做原则。教育有三个最基本的规律,你按照这个基本的规律而行,不见得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功效,因为教育是教人,而不是教机器,所以不一定有百分之百的成就,但是如果不按照规则而行,甚至违反了最基本的规则,那么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失败。所以,教育一定要按照规则,当然所有事情都要按照规则,教育更要按照规则,因为教育是一个长期酝酿的工程。有些事情的成效很容易看到,让人很容易按照成效来修正做法,来反省他的规则,但是教育的成效是在几十年之后,甚至几百年之后,所谓教育是百年大计,所以对规则的把握更应该谨慎,但是因为他是如此长远的工程,所以对于教育规则的把握往往被人忽略。(有八十多年了),恐怕不止,自从有人类以来,很少有人把握到教育规则的。(但近八十年来尤其严重),是尤其严重而已。
   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我认为第一,教育的时机要把握,第二,教育的内容要把握,第三,教育的方法要把握。这本来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却忽略了,你一忽略,教育就或许费力很多,收获很少,或者是败坏人性,孟子所说,不仅是缘木求鱼,而且还会带来害处。
   所谓教育的时机要把握,就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要完成那些必要的教育,是有相当固定性的,这在教育上叫教育的关键期,你错过关键期,一生后悔。如果后悔能改善,还没有关系,如果后悔而来不及呢?那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教育的时机是教育的第一大关键。现在全世界,包括中国的教育体制,几乎不了解教育的时机,而且教育改革一直没有注意到这个最重要的一块,所以,如果不客气的说,我从老早以前就说,这种教育改革一定是失败的,因为连这么重要的原则都没有把握,他怎么可能成功呢?
   教育的时机有两个方向要注意:第一,教育要从什么时候开始;第二,在特定时期内要完成哪些必要的学习。而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教育时机最关键的问题,所以教育改革要注意这个问题,你在该开始的时候不开始,就一个后果,错过时机。错过时机,往往机会永不再来。
   (那么最好的时机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去想一想,有很多大学教授对学生不满意,他就责备学生,你們高中是怎么学的?可见高中是大学的基础。高中老师常骂学生,你們初中从哪里来的,怎么学成这样子,可见初中学好高中就好教了。初中老师教训学生,你們小学老师都没有教吗?小学老师呢,也不甘示弱,你幼稚园到底在做什么?那么幼稚园老师没有话讲了吗?他会说,你难道没有家教吗?是不是,大家都听过这句话嘛。所以你就知道教育的时机是什么意思了,所以越早期是后来发展的基础,越早期越重要。
   那所有父母亲都会说,我的孩子好像一出生就开始学习了,那我们就问,出生才开始学习吗?就可以问出答案了。所以教育的时机应该从什么时候作为起点,道理很简单,教育如果教的是生命,我们就说从生命有的那一天,就是教育的开始,也就是说从受孕的那一天开始,胎儿就应该做教育了。这就符合中国古人的说法,中国古人常讲要胎教,现在中国人不信中国祖先了,所以中国祖先的话可以摆在一边,但是如果西方人也研究出來胎教是有效果的呢?(他就相信了,问个题外话,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是中华民族的自信心问题,我的理想是,并不排斥西方,凡是人类对的东西都要承认、都要学习、都要尊重,所以并不是中国祖先被忽略了我就生气,我们学习西方就可耻,没有这回事,我们现在就事论事。中国古人说胎教,有经验上的直观道理存在,西方人研究胎儿脑神经医学,至少从人类生理成长上证实,胎儿是可以接受教育的。中国古人可能是从人类的心灵智慧性情这个更虚无缥缈,但是更重要的方面来教导我们要做胎教,综合这两方面给我们的教导,我们就知道胎教是可以做的。
   教育的教材必须要和教育的时机相配合,教育的方法又要与教材和时机相配合,所以三个基本原则是一体的,就是在什么样的时机用什么样的教材怎么样来教,让他不辜负、不浪费这段时期,以作为未来发展的良好基础。所以把教育的时机、教材、方法都把握了,一个人受教育的前途就会蒸蒸日上,把基础打好了,未来就走向康庄大道,水到渠成。
   所以按照我的看法,人类接受良好的教育,只需要三年五年,最多十年,就可以成为一个好学不倦的年轻人,这个时候这个人就不需要有教育的烦恼,所以我们要解决国家的教育问题,解决家长的教育担忧,一定要从根源入手,否则问题层出不穷,永远解决不了。
   (时机越早越好,那么内容呢?)
   内容我认为越恰当越好,该教他深度内容的时候就教深度的内容,该教他浅度内容的时候就教他浅度内容。
   如果把教育的时机大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幼稚期,一个是成熟期,就可以以十三岁作为一个分界点。十三岁之前称为幼稚期,因为人的自我意识还没有成熟,十三岁之后称为成熟期,因为他渐渐成熟,大分为这两个阶段,就可以讨论教育问题。
   心志没有成熟之前,理解力比较少,记忆力是比较强的,比较宽泛的来说,十三岁之前是吸收的、酝酿的年龄,十三岁之后是理解的、表现的年龄。所以该吸收的时候给他吸收,该理解的时候引导他理解,这代表吸收不一定要理解。
   那么我们给他吸收什么东西才对人生有重大意义?就是吸收重要的、有深度的教材,所以越早的时候教越深的教材,这就是把教育的内容来配合教育的时机了。当然,不是越长大教越浅的,而是凡是要他吸收的教材都要是重要的、有深度的,凡是给他理解的教材,都要按部就班、从浅到深、由易到难。
   对照我们现在体制教育,就是从西方学习来的教育,我们就只知道人类有理解的能力,不知道人类也有吸收的能力,就不给孩子有所酝酿。所以现在体制教育最重大的失败就是一个人没有内涵。只有知识而没有内涵的人,一方面知识不能有正确的应用,另一方面,其实,他的知识也达不到最好层次,他也不能有好学的精神。
   总结来说,教育的时机大分为两个阶段,教育的内容就要大分为两类,一类是酝酿的,从深的学起,一类是理解的,从浅的学起,十三岁之前正好是学深的东西,这是对于人性的正确的把握而来的恰当安排。
   有很多人就会接着问,怎么教呢,这么小的孩子,理解力又不很好,一下给他很深刻的教材,怎么教呢?其实教学的方法就是,该怎么教就怎么教,用最自然的、合乎人性的方法——他能够吸收就给他吸收,他不需要了解就不给他了解。什么叫吸收,就是让他多接触、多输入,其实就是多背诵,作为一生的储藏,就是先给他一座宝藏,将来任凭他去开发一生。我们现在都教育就是没有给他一生才华智慧的基础,所以长大后才华有限,而毫无智慧。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帖子
129 
经验值
1003  
注册时间
2011-7-8 
我的观念,小时候随她,想学啥就学啥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帖子
2698 
经验值
15765  
注册时间
2008-4-26 
BB生日
2007-07-10
我还是认为唐诗不错啊!儿子读三遍就会背了,一个星期几首,周末复习一遍,基本不会忘记。最主要的是花的时间很少,而且他通过背诵也增强了自信,不觉得有负担。
儿歌他也会,但是都是他教我,老师在幼儿园教的,他都没忘记。我觉着就够了!
我更喜欢一些有益的东西给儿子,世界名著这些我都准备和他一起读。美好的文字,孩子也会喜欢吧?

向往天空的疯子

三年级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帖子
36 
经验值
270  
注册时间
2011-4-22 
恩,这样最好

Rank: 12Rank: 12Rank: 12

帖子
180 
经验值
1190  
注册时间
2009-4-30 
BB生日
2006-10-28
我想请教个问题:一个三岁就会背唐诗的孩子和一个八岁才会背唐诗的孩子,在TA们都长到15岁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区别?孩子爱背啥就背啥,跟着感觉走。哈哈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帖子
201 
经验值
1300  
注册时间
2010-12-13 
呵,并不是所有专家的说法都一致的

美国老太太

三年级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帖子
36 
经验值
282  
注册时间
2010-6-27 
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把选择权留给孩子自已~~~
行云流水

一年级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帖子
14 
经验值
105  
注册时间
2011-4-24 
学习学习
小懒猪囡

硕 士

Rank: 20Rank: 20

帖子
4332 
经验值
24338  
注册时间
2007-12-20 

1

都读行不行?
小懒猪囡

硕 士

Rank: 20Rank: 20

帖子
4332 
经验值
24338  
注册时间
2007-12-20 

1

选择权留给小孩吧,我们提供该学习的,让小孩自己选择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帖子
3497 
经验值
19475  
注册时间
2010-6-24 
BB生日
2008-07-14
没规定背什么;觉得背什么都是锻炼她们的记忆力而已;目前自己教儿歌;教会好多;隔好久唱都能把歌词准确的唱出来;唐诗她们没兴趣!所以不打算教!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帖子
44 
经验值
340  
注册时间
2011-6-30 
BB生日
2009-02-22
支持楼主的建议,顶一下。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2653 
经验值
4749  
注册时间
2009-9-18 
学习学习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帖子
907 
经验值
3269  
注册时间
2012-3-15 
BB生日
2011-06-14
从简单为先,慢慢来。。。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让孩子诵唐诗不如背儿歌
快速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754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5 Copyright 2004-2025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开发者:广州盛成妈妈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版本:11.12.0 应用涉及权限APP隐私协议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