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
- 1
- 帖子
- 681
- 经验值
- 5337
- 注册时间
- 2009-7-4
- 妈币
- 6141
      
- 帖子
- 681
- 经验值
- 5337
- 注册时间
- 2009-7-4
-
♦♦
-
妈妈网轻聊 给生活加点料
-
♦♦
-
妈妈网孕育 就是好用
-
♦♦
-
广州妈妈网 广州妈妈网,更懂广州妈妈
|
再过两天就是新学期的开学日子,所以适龄小朋友们都要开始上学喽,我们姑且称之为“新兵”吧,而“老兵”当然就是指已经在幼儿园呆过一段时间的小朋友。
作为一个妈妈,我愿意把我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所以说的不好的地方还请见谅。
一、入园前的准备工作
在挑选幼儿园方面估计很多妈妈都非常的有经验,我的要求也是非常的简单,一定要“离家近”,方面照顾嘛。其次是挑到适合小朋友的幼儿园后,有空时就带小朋友先去幼儿园熟悉一下园内的环境,最好是跟老师有近距离的接触,这样入园后也不至于见到“陌生老师”有恐惧的感觉。一切都准备妥当,今天就应该要再检查一次明天穿的衣服是否整齐,最重要的就是是否都把小朋友的衣服给绣上自家的姓名了,这里我提醒一下大家,每天在书包里放一个小袋子,此袋子是用来装小朋友尿湿的衣服或者是换下来的脏衣服,这样就不会把干净的和脏的衣服“混为一体”了。
二、上学的路上
在送他去上学的路上,要不停的跟他说幼儿园的好处以及幼儿园的老师叫什么,最好说一些他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说他喜欢听故事,那你就可以跟他说老师那里有很多漂亮的书,而且老师会讲很多有趣又好玩的故事哦。孩子的心理其实很简单,你要每天不停的重复给他讲幼儿园的好处,这样做对他尽早的适应园内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与老师的交接“手续”
到了课室后,你要先给小朋友介绍一下老师,然后再跟他说让老师抱一下以示“友好”,这招只能是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有用,如果是刚入园的孩子估计就不行了,只能换成一招“迅速闪人,不得回头”,这个解释就是“送到课室后,跟老师和小朋友先来一个互相介绍,如果小朋友情绪不稳定的话,那么家长就应该要迅速闪人,不要在那里犹犹豫豫的不愿意走,你越是不走孩子越是哭的厉害,所以你得马上走,就算他哭的有多厉害也不要回头,一回头孩子哭的更伤心。这样的日子不用多久孩子就会很快适应的,因为你前脚走后脚老师就会有办法让他不哭。”
四、上课时间不得“探班”
现在的幼儿园环境都很好,是那种园林式的学校,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出来活动的话,家长站在园外就能看的一清二楚。对于“新兵”来说,家长千成不要这样做,一来会影响其他孩子的课外活动情绪,二来也会给老师的教育工作带来“麻烦”,你可以选择偷偷的看,但是不要给孩子们看到哦,如果碰巧给你家孩子看到的话,那么肯定会有一场“大哭大闹”的情景剧上演。
五、放学前
一天的时间很容易就过去,所以一下子就到放学的时间了。在放学前,家长去接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带一瓶水,如果是天气热的话还得带帽子,至于零食就见仁见智喽,我去接我家政政的时候是极少带零食的,只有一瓶“益力多”。对于“新兵”,家长最好要在规定的放学时间内,提早十分钟接他(在幼儿园许可的情况下),因为第一次过这样的集体生活肯定不会一下子就适应的,早点接他走让他感觉到爸妈没有抛下他不理,而是第一时间来接他回家,这个打的是“心理战”。这个起码得坚持半个月,当然时间多久还得看自家孩子的表现。
六、放学时
在你接到孩子的时候,先安抚一下他的情绪,“新兵”肯定会哭的。安抚好后,要跟老师聊聊天,了解清楚他这一天的表现,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都要接受而且也要理解老师的工作,毕竟第一天师生的了解也还不是太熟,所以尽量不要在“新兵”面前过多的责备老师,这样会让幼儿形成一种“老师不好”的不健康心理。了解完情况后,教孩子友好的跟老师“再见”或者是握个手以示“友好”。每天养成一个好习惯,来到课室跟老师握手,放学时也要跟老师握手,这样做对帮助他早日习惯园内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先把“关系”做到位,接下来的“工作”才好做嘛。
七、回家的路上
从幼儿园出来后,家长要用“关心”的语气“问候”一下小朋友,此时递上一瓶水也是一个“关爱”的表示,孩子的心里会因为妈妈递过来的一瓶水而感到温馨。对于“新兵”可以这样做:“给他喜欢的零食(我不主张,但是对‘新兵’挺有用处),不要问他在幼儿园的情况,一切都跟没有上学时一样,只关心、关注他感兴趣的事情。”不要以为这样做其实很容易,做起来真的是有一点难度,毕竟不是每一个“新兵”都会听大人的话。
八、回到家
到家后,习惯的让孩子先把书包放好,然后洗干净手脸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这个时候也不要问他在幼儿园的情况,得等到孩子的情绪和心情彻底的放松后才能跟他谈幼儿园的事情。晚上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就是聊天的最好时间,因为在水的帮助下,孩子会身心都放松,那个时候问他在幼儿园的事情是最好的。(此乃我自己觉得最好的办法,比在床上聊天的方法还要容易掌握和接受)
这些就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教育因人而异,所以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对付方法,我的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希望这个参考能对大家有一些帮助吧。不用感激,喜欢就顶一下吧,我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亲们看到,也希望能听取不同妈妈的建议和经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