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3 | 浏览: 1872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手机看此贴
  • 微信扫一扫 手机看此贴
  • 好内容 随时分享到朋友圈

[ 生长发育 ]

如何分辨感冒咳嗽——在线等待

[复制链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帖子
140 
经验值
1266  
注册时间
2009-5-26 
BB生日
2009-01-16
    • 妈妈网轻聊
      给生活加点料

    • 妈妈网孕育
      就是好用

      holdImg
    • 广州妈妈网
      广州妈妈网,更懂广州妈妈

      广州妈妈网二维码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09:54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我家宝宝现在5个多月了,前段时间反复发低烧几天,没有其它症状,以为退烧了就没事了,不曾想周一居然开始不断打喷嚏咳嗽,给他煲了两次金银花罗汉果茶喝,朋友说小孩感冒咳嗽一般是感染风寒引起的,叫我用姜片、葱加红糖煲水给宝宝喝,家里的老人极其反对,说小孩太小吃姜不好,说他尿黄应该是热气引起的,他爷爷冲了两次小儿感冒冲剂和小儿肺热止咳颗剂给他吃,感觉也没什么效果,打算今天还咳嗽厉害就去看医生,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但又怕医生说要抽血打针什么的,不想宝宝受痛苦。请教有经验的妈妈进来指教指教,如何得知小儿感冒咳嗽是由寒引起还是由热引起的?用什么方法处理的?谢谢!

Rank: 12Rank: 12Rank: 12

帖子
46 
经验值
377  
注册时间
2008-9-11 
BB生日
2009-02-22
帮顶 。同问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帖子
208 
经验值
1675  
注册时间
2008-12-3 
BB生日
2008-08-17
帮顶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帖子
321 
经验值
2858  
注册时间
2009-1-11 
BB生日
2009-06-22
以下系我系网上抄的,不过我觉得都系要靠日常自己的经验先可以判断:
宝宝中医镇咳、感冒2008-05-08 15:281、风寒咳嗽   

■症状:初期表现类似感冒,先是流鼻涕,之后就是干咳,几乎没痰,发热,舌苔发白。往往这种咳嗽都是新发病症,不会持续很长时间,3~5天宝宝就会好转。   

■病因:大多数病因是宝宝受风寒着凉,肺气被束,肺失肃降。通俗地说,就是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尤其失冷热交替的季节,如果不注意给宝宝适当添加衣服,很容易引起这种咳嗽。一般居住在北方的宝宝很容易出现这种咳嗽。   

■护理:对这种咳嗽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疏风散寒,宣肺止咳。1.要主意给宝宝保暖,不要感冒,穿衣以宝宝手脚温热、不出汗为标准。2.饮食上最好不要给生病的宝宝吃凉的实物,比如西瓜、梨等,这会让宝宝体内凉气加重,咳嗽不止。3.止咳,以为它的引发原因是受寒,所以只要宝宝把寒气驱除,咳嗽自然就会停止。通常宝宝咳嗽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也不会在晚上频繁出现,所以爸爸妈妈不用过于担心,按照医生的指导给宝宝用药就可以。   

2、风热咳嗽   

■症状:宝宝的咳嗽变得频剧,气粗或咳声发哑,似乎有痰但又咳不出,痰粘稠或稠黄,咳嗽时会出汗,舌苔薄黄,常伴鼻流黄涕,发热等症状。它属于急性咳嗽,病程很短。   

■病因:这种咳嗽是小宝宝最常出现的咳嗽,和风寒咳嗽一样,也是由于宝宝外感风寒,引发的呼吸道感染。由于小宝宝身体内热气比成人多,所以在受到风寒后,寒气在体内化热,使得肺部爆热而引发咳嗽。这也是宝宝和成人的最大区别。   

■护理:虽然症状看起来它和风寒咳嗽类似,但治疗上应该是相反的。它需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1.清热,发烧会加重宝宝咳嗽,所以要注意帮宝宝退烧。2.不要给宝宝吃热性的实物,比如热带水果荔枝、芒果等,可以多给宝宝吃些清热的食物,比如梨、荸荠等。3.止咳,根据宝宝的不同体质,医生会给他适当的止咳药,家长不要随意给宝宝买药吃。   

3、痰湿咳嗽   

■症状:最主要特点就是痰多,咳嗽反复发作,尤其湿早晨起床时咳嗽得厉害,生病得宝宝从外表看上去很健康,也不发烧,就是嗓子里有痰总也下不去,一旦宝宝把痰咳出咳嗽就会减轻。   

■病因:渗出性体质的宝宝很容易出现这种咳嗽,比如经常有湿疹、腹泻、爱出汗的宝宝。中医认为,这些宝宝主要是脾失健运(消化吸收不好),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在遇到外寒失,就会肺气窒塞,引发咳嗽。   

■护理:这种咳嗽主要病因在宝宝自身的内在,所以需要从内而外调整。外,及时帮宝宝清肺化痰,根据宝宝的体质医生会为他准备适当的药物;内,在清肺化痰基础上还需要一些健脾、理气的调整。饮食上要注意不要给宝宝吃太油腻、太甜的等容易生痰的食物。另外还有注意保暖,不要让宝宝着凉,否则容易加重咳嗽,让宝宝的病变得复杂。   

4.痰热咳嗽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有时还会发烧,口干总想喝水,舌头发红,舌苔薄黄腻。宝宝的大便也比平时干燥许多。   

■病因:它和风热咳嗽不同,不完全由外寒引发,主要因为宝宝体内有火,着凉后,在宝宝身体里化热,生痰,使热痰滞留在咽、喉或气管(气道),影响肺气的宣降,从而引发咳嗽。   

■护理:生病的宝宝往往容易上火,所以应该从清热肃肺,豁痰止咳入手。饮食上不能吃太多热性食物,比如鱼、肉、热带水果等,应该多以清淡为主。因为引发它的病因在宝宝体内,所以要注意调理,但它和痰湿咳嗽又有区别,应该把重点放在帮宝宝清火,而不是补脾。   

5.过敏性咳嗽   

■症状: 它的表现最为顽固,通常会持续几个月,尤其在早上、晚上宝宝会咳嗽得很厉害,影响休息。遇到冷空气时,宝宝就会打喷嚏、咳嗽,但痰很少。   

■病因:它和前几种咳嗽不同,它是由不同的过敏原引起,也受遗传等因素影响。   

■护理:针对这种咳嗽,重要的是要预防,首先不要让宝宝感冒,这是引发咳嗽的主要原因。也可以提前到医院咨询一些预防方法,比如“三伏贴、三九贴”(它是在下令三伏,冬令三九的时候使用。可以帮助容易生病的宝宝预防过敏性咳嗽、哮喘、腹泻等慢性疾病。你可以到当地中医院咨询宝宝是否适用它。)其次,不用让宝宝接触过敏原。最后,要与感冒区分开,当宝宝咳嗽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中医对宝宝咳嗽的特殊治疗法   

1、雾化 其实准确地说,雾化不是中医所特有的,在西医治疗宝宝咳嗽的时候也会使用雾化。不同之处在于,中医使用的是中药雾化,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化痰,只有痰去,咳才能去。宝宝的咳嗽大多是新发病症,也不会持续很久,应该趁此机会彻底帮宝宝化痰去咳,就不会有以后的反复咳嗽、顽固性咳嗽出现。所以中药雾化治疗咳嗽似乎更能帮宝宝“去根”。(适合年龄:3岁以上宝宝)   

2、止咳贴 需要医生指导   

3、食疗它是我们经常会使用的中医治疗方法,而且已经融入到我们平常的饮食中。但无论是家人推荐的食疗食谱还是朋友推荐的,在给宝宝食用前最好先咨询一下医生,是否适合自己的宝宝。下面针对不同的咳嗽有不同的食疗食谱,大家可以作个参考。   


■风热、痰热咳嗽   
1、梨+冰糖:把梨靠柄部横断切开,挖去中间核喉放入2~3粒冰糖,把梨按对拼好放入碗里,上锅蒸30分钟左右即可,分两次给宝宝吃。有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适合10个月以上的宝宝。   
2、煮萝卜水:白萝卜洗净,切4~5片薄片,放入小锅内,加大半碗水,放火上烧开后再改用小火煮5分钟即可。等水稍凉后给宝宝喝,此方治疗风热咳嗽、鼻干咽燥,对于干咳少痰效果不错,2岁以内的宝宝收到的效果更好。      

■风寒、痰湿咳嗽   
1、山药粥:把山药去皮,切成小块放入食品粉碎机内,再加半碗水,将山药加工成稀糊状。然后倒入锅中,放火上烧,同时要不停地搅动,烧开即可。宝宝最好在空腹时食用,做好的一碗山药粥可以分2~3次喂宝宝。山药健脾胃、补肺气、益肾精,它最合适小宝宝食用,不但能止咳治哮喘,还对小儿厌食、虚汗多、流口水、气虚胆小等病症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煮山药的时间不宜过久,否则其中所含的淀粉酶就会分解,丧失滋补功效。   

2、红枣+白果:适合2岁以上的宝宝食用。取红枣3粒、白果3粒放入小锅中,加上大半碗水,中火烧10分钟即可。每晚临睡前给宝宝服用。红枣性温、益气补气、健脾胃;白果性平敛肺气,定咳嗽,并有固肾的作用,所以对一些久咳不愈、反复感冒、咳嗽、发烧的宝宝很有效果,同时它还可以治疗遗尿症。需要注意的是,红枣和白果的量一定要掌握好,只限于3粒,量多了会导致宝宝上火、气滞。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如何分辨感冒咳嗽——在线等待
快速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754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5 Copyright 2004-2025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开发者:广州盛成妈妈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版本:11.12.0 应用涉及权限APP隐私协议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