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
- 0
- 帖子
- 191
- 经验值
- 1250
- 注册时间
- 2009-2-11
- 妈币
- 1268
  
- 帖子
- 191
- 经验值
- 1250
- 注册时间
- 2009-2-11
|
鱼、虾、蟹、鸭等
鲈鱼
性味:甘、淡、平、无毒。
归经:入肝、脾、肾。
功效: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安胎补中,并可作养生保健的滋补食品。
主治:慢性肠炎,慢性肾炎,习惯性流产,妊娠期浮肿,产后乳汁缺乏,手术后伤口难愈合,小儿消化不良等症。
说明:鲈鱼,又名四鳃鱼、真鲈,是近岸浅海肉食性鱼类,喜栖息河口淡水处,亦可生活于淡水中。鲈鱼不仅味道鲜美,风味极佳,而且营养丰富,又能养生治病,是中国四大名鱼之一。鲈鱼鳃有止咳化痰作用,可治小儿百日咳和老年慢性气管炎。
验方参考与药膳:
1、鲈鱼鳃不洗晒干,水煎服;或焙黄研末开水冲服,每次用鳃一个,每日两次,治小儿百日咳。
2、鲜鲈鱼肉50克,牡蛎20克,陈皮10克,同煮汤食用,治小儿疳积、消瘦。
3、鲈鱼肉,与生姜、香葱煮汤食用,可治小儿消化不良。
4、鲈鱼肉50克,白术15克,陈皮10克,同煮汤食用,可治脾虚泄泻,慢性胃痛。
5、北芪蒸鲈鱼:鲈鱼500克一条去鳞、鳃及肠杂,北芪30-50克,食盐、水适量,同蒸熟食用。有补中益气,健胃,生肌,安胎,利水作用。适用于手术后伤口难愈合,小儿消化不良,妊娠水肿,胎动不安等症。
鲮鱼
性味:甘、平、微温、无毒。
归经:入肝、脾。
功效:健筋骨,活血行气,逐水利湿。
说明:鲮鱼分布于广东、广西和福建南部等气候较热的地区,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鱼类。鲮鱼性温和,喜栖息于水的下层,不耐严寒,其肉嫩鲜美,药用价值亦颇佳。
验方参考:
鲮鱼一条,粉葛250克,文火熬三小时,至汤变微红色,连汤食之,治全身骨痛,湿火流筋。
鲢鱼(白鲢)
性味:甘、温、无毒。
归经:入脾、胃。
功效:温补脾胃。
主治:脾胃阳虚、气虚。
验方参考与药膳:
1、鲢鱼一条去鳞、鳃及肠杂,切片,干姜6克,食盐适量,同煮熟食用,有温补脾胃之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等症。
2、鲢鱼丝瓜汤:鲢鱼一条,去鳞、鳃及肠杂,丝瓜两条(或丝瓜仁50克),同煮汤,用油盐调味食用,可治产后乳汁缺乏。
鲫鱼
性味:甘、平温、无毒。
归经:入胃、肾。
功效:和中补虚,除湿利水,补虚赢,温胃进食,温中下气。
主治:水肿,乳闭,肠癖泻痢,胃弱不思食。
说明:鲫鱼性平,有消肿利水通乳之功,一般作煮汤淡有效;若煎炸食之,则性热而又失去上述作用。
验方参考:
1、鲜鲫鱼(去鳞、鳃及内脏,下同),清炖食,或加黄豆芽或通草同煮汤食,治乳少。
2、鲜鲫鱼,煮赤小豆食之,消水肿。
3、鲜鲫鱼500克去鳞内脏,赤小豆30克,或加冬瓜皮,再煮汤,煮熟一次食完(忌盐),治肝硬化腹水。
4、鲜鲫鱼四两去鳞内脏,冬瓜皮60至120克,同煮汤服食,治气郁不舒之水臌(周身浮肿)。
5、鲫鱼两条,豆腐250克,同煮汤服食,于麻疹出齐时清热用。
6、鲜鲫鱼加红糖炖服,连服数次,治久咳。
7、鲜鲫鱼一条,生山药30克,加食盐少许,捣烂如泥敷患处,治乳疮、乳癌初起及一切恶疮、臁疮,贴数次可愈。
8、鲫鱼羹:大鲫鱼1000克,鱼腹内装入陈皮、缩砂仁、毕芨、胡椒各10克,大蒜2头,泡辣椒10克,食盐、葱、酱油适量,将鲫鱼入油锅内煎煮熟,加入适量水,用小火炖煮成羹即成,空腹食用。有醒脾暖胃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之慢性腹泻,慢性痢疾等症。
9、砂仁蒸鲫鱼:砂仁5克研末,与油盐拌匀塞入250克左右的鲜鲫鱼鱼腹内,蒸熟食用。有健脾开胃,利湿止呕,安胎利水作用。适用于妊娠呕吐,胎动不安。
10、鲫鱼糯米粥:鲜鲫鱼1~2条,煮汤,捞出鱼肉,糯米100克放入鱼汤中煮粥食用。鱼肉亦可同时服食。有养阴利水,和胃消肿作用。适用于食欲不振,病后体虚,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症。
11、姜橘椒鱼羹:鲫鱼一条(重250克),鱼腹内塞入生姜片30克,橘皮10克,胡椒末3克,水适量,用小火煨熟,加食盐调味,空腹服食。可治胃寒腹痛,食欲不振,口淡无味,消化不良,虚弱乏力等症。
12、清蒸茶鲫鱼:鲫鱼500克,留鳞,鱼腹内塞满绿茶叶,蒸熟服食(不加盐)有补虚弱、止消渴作用,适用于热性虚弱病或糖尿病之患者食用。
13、花生炖鲫鱼汤:鲫鱼肉200克,花生米100克,同煮汤,用少量食盐调味食用。适用于脾胃失调,营养不良,咳嗽痰喘,产生乳汁缺乏等症。
14、红枣炖鲫鱼:鲫鱼肉200克,红枣20克,蒸熟食用。有补中益气,治消渴作用。适用于病后体虚,过敏性紫斑,糖尿病等症。
15、全樱子鲫鱼汤:鲫鱼肉250克,全樱子30克,同煮汤,用油盐调味食用。有健脾补虚,固精止泄作用。适用于肾虚遗精,脾虚多汗等症。
鳢鱼(乌鱼、生鱼)
性味:甘、寒、无毒。
归经:入肺、脾、肾。
功效:补脾利水,养肝益肾,除湿消肿,去瘀生新。
主治:水肿,湿痹,脚气,妊娠水肿,闭经,肺结核。
说明:鳢鱼,因肤色黝黑,故称乌鱼,或黑鱼。皮厚力大,生命力顽强,故又称为生鱼,因有斑点,又名斑鱼。为滋补食品,含蛋白质较高,另外含脂肪、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成分,广州地区群众在外科手术后清炖鳢鱼食,据说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
验方参考:
1、大鳢鱼一条,去肠杂,留鳞洗净,加冬瓜等量,同煮烂,再加少许葱白、大蒜,不加盐,煮熟后喝汤吃鱼,每日一次,连吃三至七天。治脚气浮肿,孕妇水肿,肾脏病及心脏病性水肿和营养障碍性水肿。
2、活鳢鱼去肠杂,入独头蒜塞满,外涂湿黄泥,炭火炙熟食,治水肿腹大。
3、鳢鱼一条约重500克,去肠杂留鳞,于鱼腹中放入大蒜瓣及赤小豆,填满鱼腹为度,加水煮汤不放盐,可蘸少许糖醋食之,分数次一日吃完,连续数天。治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症,肝腹水等症。
4、鳢鱼一条,生姜三片,红枣三枚同煮,每周吃二三次,治肺结核。
5、黑鳢鱼一条,去肠杂,用苍耳叶填满鱼腹,外用苍耳叶贴锅底,置鱼于上,少少着水,慢火煨熟,去皮、骨,淡食,治一切风疮、顽癣,疥癞年久不愈者,效果甚佳。
6、鳢鱼头晒干,煅炭存性研末,用陈酒送服。治经闭,月经错后。
7、鳢鱼葛菜汤:鲜鳢鱼一条,去鳞鳃肠杂,塘葛菜100克,同煮汤,用油盐调味食用。有清凉,滋养、益脾胃,养心阴作用。适用于咽喉炎,肺炎,肾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8、鳢鱼汤:鳢鱼500克以下两条,去鳞及肠杂,生姜、食盐、水适量煮汤食用。可作为病人手术后食用,有加速伤口愈合作用。
鲤鱼
性味:甘、温、无毒。
归经:入脾、肺、肝、肾。
功效:安胎、通乳、除湿、利水、祛瘀。
主治:鲤鱼肉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咳逆气喘上气,黄疸烦渴,妊娠水肿,胎气不安,乳汁不通;鲤鱼胆则解热毒,治热咳,涂小儿热疮肿痛效果好。
说明:鲤鱼与鲫鱼均属于性平,利水除湿有相似之功,更由于在防治妇科疾病方面的卓著效果而为民间嗜用。但鲤鱼性温比鲫鱼强,且还有安胎等作用。吃鲤鱼时,最好将鱼两侧皮内一条似白线的筋抽出弃之,这样既可以去腥臊之味,又可除去强发性物,可更好地发挥其补益效能。一般作汤淡食或配上某些中药同服效果更佳,若煎炸食之则性热,亦失去治病作用。
验方参考与药膳:
1、鲜鲤鱼一条约500克,洗净,和赤小豆500克放入锅内,加水2至3公斤清炖,炖至鱼熟豆烂,除去鱼头、鳞、骨、内脏外,将鱼肉、豆和汤全部食完(忌盐)。治肝硬化腹水,水肿,脚气,慢性肾炎,孕妇水肿,产后乳汁缺乏。
2、大鲤鱼一条,生黄芪60克,同煮汤服食,治老人癃闭。
3、鲜鲤鱼放入大米,煮粥淡食,治妊娠水肿和产后乳汁缺少。
4、鲜草菇六个捣烂取汁,和鲤鱼汁混和,临睡前服,连服三四日,治百日咳,体质虚寒者忌用。
5、鲤鱼糯米粥:鲤鱼(重500克),留鳞去肠杂,糯米75克,陈皮、生姜少量,同煮粥,溶入阿胶15克,用少量食盐调味食用,连服五至七次,可治孕妇胎动不安或胎漏下血。
6、鲤鱼猪脚汤:鲤鱼一条(去鳞、鳃及肠杂下同),猪蹄一只,通草5-10克,同煮汤服食,可治产后乳汁不下或乳汁缺乏。
7、鲤鱼汤:鲤鱼(重500克),生姜5片,葱末5根,料酒少量,同煮汤淡食。有除湿,利水,安胎,止渴作用。适用于乳肿,黄疸,胎动不安等症。
8、蒜醋鲤鱼:鲤鱼一条,洗净切块,先用植物油炸至金黄色,烹入酱油少许,加糖、黄酒适量,加水炖熟,撒上姜、蒜、韭菜末少许和醋适量,即可食用。有补虚弱,止消渴作用。适用于体虚久咳,气喘,胸满不舒。
9、何首乌鲤鱼汤:鲤鱼肉500克,首乌药汁10克同煮熟,撒入花椒末、胡椒粉、味精调味食用。有强精壮体补肝肾之作用。
10、青葙子鱼片汤:青葙子15克水煎取汁,与鲤鱼片200克(用湿淀粉拌和),豆腐块、海带(洗净切丝)同煮熟,用食盐味精调味食用。有强肝健脑明目作用。
11、山药鱼片汤:淮山20克(鲜品可用100-200克),用冷水浸二小时,与海带一大条(洗净切块)同煮,淮山煮熟后,将鲤鱼片200克,萝卜丝100克放入同煮熟,用食盐、味精调味食用,有滋补强壮作用。可治遗精,盗汗,夜多小便等症。
12、火锅菊花鱼片:鸡汤适量,食盐、料酒、醋、姜、胡椒粉适量,放入火锅煮沸,鲜鲤鱼片500克用鸡蛋两个拌匀,鲜菊花(去蒂)100克,同放入汤内,鱼片、菊花蘸香油食用,喝汤,有祛风明目作用。适用于头昏晕,目干涩,高血压,视物模糊等症。
桂鱼(鳜鱼)
性味:甘、平、无毒。
归经:入胃、大肠。
功效:益脾胃,补虚劳,杀虫。
主治:肠风下血,小儿脓疖。
说明:桂鱼,俗称鳌花鱼,又称鳜鱼。唐代张志和有“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句。鳜鱼由肉丰厚,味鲜美,骨刺少而著称,故为鱼中之上品。
验方参考与药膳:
1、生桂鱼尾,捣烂贴患处,治小儿已化脓之软疖。
2、腊月取桂鱼胆,悬挂高处风干,加少许黄酒煎,缓缓咽服,治骨鲠咽喉。
带鱼
性味:甘、温、无毒。
归经:入肝、胃。
功效:暖胃,补虚、泽肤、通乳。
主治:产后乳汁缺乏,肝炎。
说明:带鱼,又名刀鱼、鞭鱼,为高脂鱼类,肉肥嫩细腻而味道鲜美。带鱼鳞的丰富油脂中,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处敷患处有止血作用。据报道从带鱼鳞中提制6—硫代鸟嘌呤(6—TG),可用于急性的白血病治疗,亦可治胃癌、淋巴肿癌、绒癌等症。
验方参考与药膳:
1、鲜带鱼蒸熟后,取上层油食用,不限量,久服可改善肝炎症状。
2、木瓜带鱼汤:鲜带鱼250克,番木瓜250-500克(削皮挖瓤,切块),同煮汤,用食盐调味食用。有养阴,补虚,通乳作用。适用于妇女产后乳汁缺乏。
章鱼
性味:甘咸、平、无毒。
归经:入肝、脾、肾。
功效:养血、益气、收敛,生肌。
主治:血气虚弱,久疮溃烂。
验方参考:
1、章鱼100克,花生米50克,大枣5枚,同煮汤食用,有补益气血作用。
2、章鱼,用油、盐、姜、醋炒熟食用,亦有补益气血作用,可作为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者的调养之品。
3、章鱼100克,猪前蹄一对,花生米50克,同煮汤食用,可治妇女产后乳少或无乳,老人体虚。
4、章鱼捣烂,调少量冰片敷患处,治痈疽肿毒。
鳙鱼(大头鱼)
性味:甘、温、无毒。
归经:入胃。
功效:暖胃,祛头眩,益脑髓。
说明:鳙鱼,又名大头鱼、胖头鱼、花鲢、黑鲢、黄鲢,与链鱼大致相似,鳙鱼多食发疮疥。
验方参考与药膳:
川芎白芷蒸鱼头:鳙鱼头一只,破开切块,川芎3-10克,白芷5-10克,水、食盐适量,同蒸熟,食肉喝汤,有祛风止痛,活血行气作用。可治男女头风痛,眩晕,风湿痹痛等症。
黄鱼(黄花鱼)
性味:甘、平、无毒。
归经:入肾。
功效:开胃益气,补肾利尿,解野蕈中毒。
主治:鱼脑石治肾结石,膀胱结石,小便不通。黄鱼鳔治鼻出血,齿龈出血,紫癜。
说明:黄鱼又名黄花鱼,生于东海中,鱼头中有两颗坚硬的石头,叫鱼脑石,故又名石首鱼。鱼腹中的白色鱼鳔可作鱼胶,有止血之效,能防止出血性紫癜症。
验方参考:
1、黄鱼鳔120克,放入锅内,加水用慢火炖一日,时时搅拌,防止烧焦,使全部烧化,分作四日服用,一日两次,服时需加热。治鼻及齿龈出血和出血性紫癜等症。
2、鱼鳔胶、鹿角片等量,用砂炒至色黄赤酥脆,共研细末,每次3克,一日两次,用黄酒或葡萄酒送服,治肾虚腰痛。
3、鱼脑石焙干研细末,每次一至二克,一日两次,用温开水送服,治肾结石,膀胱结石,小便不通。
4、鱼脑石10至15克,煎浓汤,加蕹汤,加蕹菜汁同服;或与黑豆、甘草水煎去渣,大量灌服,治误食野蕈中毒引起的腹痛和吐泻。
5、黄鱼鳔,用香油炸酥,研细,每次服5克,每日三次,用温开水送服,可用于食道癌、胃癌的辅助治疗。
6、鱼脑石30克,青黛2克,冰片3克,共研细末,吹入鼻中,每日一次。适用于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萎缩性鼻炎等症。
鳝鱼(黄鳝)
性味:甘、温、无毒。
归经:入脾、肾。
功效:补脾益气,除湿理血。
主治:腹中冷气、肠鸣及湿痹气,湿热身痒,肠风痔漏,妇人产后淋沥,血气不调。
说明:鳝鱼虽可作食用,但不宜多食,多食使时行病易于复发。据报道,发现鳝鱼对糖尿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无副作用及毒性。
验方参考:
1、鳝鱼血治疗口眼?斜(颜面神经麻痹):将活鳝鱼头或尾割断取血,取血涂于患瘫侧(即斜左涂右,斜右涂左),复正时即擦去鳝血;亦可加入白芷粉,或冰片,或麝香涂治。
2、鳝鱼剪尾滴血于耳内,每次三滴,侧卧二十分钟,每日两次,治中耳炎。
3、黄鳝250克切断,猪肉60克,加水蒸熟食肉饮汁,治肾虚腰疼。
4、黄鳝一条,去内脏,加鸡内金6克,加水蒸熟,用适量酱油调味食之,治小儿疳积。
5、黄鳝血焙干研末,吹入鼻中治鼻血;敷于伤口治外伤出血。
6、黄鳝血涂患处,治湿疹顽癣。
7、黄鳝煮熟食,治内痔出血、气虚、脱肛、妇女劳伤,子宫脱垂,可补气固脱。
8、黄鳝一大条去内脏,瘦猪肉100克,黄芪15克,同煮汤,用适量食盐调味食用。有补益气血作用。适用于气血两虚引起的头晕眼花,全身无力,心悸气短等症。
9、翠皮爆鳝丝:西瓜皮适量取汁,加入芡粉、食盐、鸡蛋清与膳鱼100克(切丝)拌匀,下六成热的猪油锅内煸炒,再下葱、姜、蒜适量翻炒,最后将料酒、白糖、味精、胡椒粉、淀粉拌好的汤汁倒入,加入少量醋、香油即可食用。有补虚损,解暑热,强筋骨作用。
10、归参鳝鱼羹:鳝鱼500克,去骨切丝,当归、党参各15克(装入纱布袋),同煮汤,用葱、姜、食盐调味食用。有补益气血,滋养强壮作用。适用于久病体虚,疲倦无力,清瘦等症。
11、寄生芦根黄鳝汤:黄鳝2-3条去肠杂,芦根30克,桑寄生60克,同煮汤,用适量油盐调味食用。有清热,利湿,滋阴,益血,补气作用。可治慢性肝炎。
青鱼(青鲩)
性味:青鱼肉甘、平、无毒;青鱼胆苦、寒,生吃有小毒。
功效:青鱼胆清热解毒;鱼鳞胶收敛止血。
主治:青血胆治咽痛目赤,湿疹恶疮,耳内流脓;鱼鳞胶治齿龈出血,鼻衄,紫癜。
验方参考:
1、青鱼胆干粉,青黛等分,共研细末,作吹喉用,一日二三次,可治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若用麻油调敷患处,可治腮腺炎,丹毒。
2、黄柏研成粉末,用青鱼胆汁拌和后,晒干研末,用干粉搽患处,治皮肤湿诊、疮毒。
3、青鱼胆焙干6克,枯矾6克,黄连3克,冰片2克,共研极细末,每日吹入耳内一次,治慢性中耳炎。
4、青鱼、鲤鱼、鲫鱼等大鳞鱼刮下的鱼鳞,洗干净后,投入开水中煮二至四小时,过滤去渣,略加黄酒、生姜、食盐、味精等作调味,放置一夜后,冻如肉胶样,切成小块,即成鱼鳞胶。用麻油、酱油拌食,每日100克至150克,治齿龈出血,鼻出血,紫癜。
虾
性味:甘、温、有小毒。
归经:入肝、肺。
功效:壮阳托疮,治风痰,下乳汁,益肾强精。
主治:肾虚阳痿,风痰,乳汁不通。
禁忌:患有皮肤湿疹,癣症、皮炎,疮毒等皮肤瘙痒症者以及阴虚火旺者勿食。
说明:虾肉性温,为发物,虽有壮阳、益肾、补精、通乳之功,但也有托疮、发疥、冷积、动风热之弊,不宜多食。
验方参考:
1、生虾壳,焙干研末,每日早晚用开水吞服6克,治乳痈溃烂,日久不愈。
2、大活虾肉十个,生黄芪10克,同煮汤,喝汤食虾肉,治寒性脓疡、久不收口。
3、活虾适量,微炒,用黄酒煮食,连食三天,治产后乳少。
4、鲜大虾,糯米甜酒炖服,每日早晚适量食之,治阳痿。
5、生虾100克,韭菜250克,加油盐同炒熟食,亦治阳痿。
6、炒小茴香30克,研末,生虾肉100克,捣和为丸,黄酒送服,每次5克,一日两次。治肾虚,阳痿,腰脚痿弱无力。
7、鲜虾250克,放入米酒150毫升中浸泡半小时后,取出炒熟用食盐、味精调味食用。有补肾壮阳,强筋健骨作用。可治阳痿,腰冷腿软等症。
8、虾米粥:去壳的虾米50克,大米200克,同煮粥,用油盐调味食用。有壮阳,益肾,强精作用。适用于阳痿,腰痛,腿软等症。
9、对虾酒:新鲜大对虾一对,加入60度白酒250毫升浸泡一周后,每日随量饮用,酒饮完后,对虾炒熟食用,可治阳痿。
螃蟹
性味:咸、寒、有小毒。
归经:入肝、胃。
功效:养筋益气、理胃消食,散诸热,通经络,解结散血。
主治:全蟹可治胸中邪气,郁结瘀血,筋骨伤折,?斜面肿;煮酒食之治产后肚腹痛,恶露不下;蟹壳治漆疮。
禁忌:
1、患有皮肤湿疹、癣症、皮炎、疮毒等皮肤瘙痒症者忌食。
2、不可与柿类同食。
说明:蟹与虾之性质基本相同,但蟹性寒味咸,更为动风发疮。蟹爪有堕胎作用,孕妇忌食。不要吃生蟹及未煮熟的蟹,因肺吸虫可在蟹体内形成囊蚴,如进食可感染得病。
验方参考与药膳:
1、蟹爪尖25克,或蟹壳五个,焙干研末,分数次陈酒送服,治乳痈初起。
2、蟹壳烧炭存性为末,每次6克,用童便或米酒送服,治产褥热、产后腹痛,若用黄酒调服,治贫血黄疸。
3、螃蟹焙黄,研为细末,黄酒冲服,每次10克,治白带。
4、活河蟹适量,洗净捣烂,加适量白酒拌和,趁湿敷于伤处,天热每天更换两次,天冷更换一次,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疼。
5、蟹爪60克,黄酒或米醋适量,加水同煎服,治胎儿不下,胎死腹中或胎盘残留。
6、螃蟹煎汤洗之或捣烂敷患处,治漆疮肿痛。
7、河蟹捣烂,取其汁搽患处,治漆疮。
8、生地螃蟹汤:螃蟹一只(小的用二只),生地30克,同煮汤,两碗清水煮为一碗即可食用,喝汤。有清热,散结,凉血作用。适用于急性咽喉炎,咽喉肿痛,小便不利等症。
泥鳅
性味:甘、平、无毒。
归经:入肝。
功效:暖中益气,解毒收痔。
主治:急、慢性肝炎、丹毒,腮腺炎,痈肿。
验方参考与药膳:
1、活泥鳅数十条,先养于清水中,待漂去泥污后加入适量白糖,搅拌十分钟左右,取滑液糖浆,治丹毒,面疔,指头疔,腮腺炎,痈肿等急性炎肿有卓效,用时涂于患处,干即更换,数次即效。
2、取泥鳅放于烘箱内烘干(温度在摄氏一百度为宜),取出研粉,每次10克,一日三次,饭后用开水送服,治急性或亚急性、迁延性肝炎。
3、泥鳅100-200克,剖腹去肠杂,入热油锅内煎至金黄色时,加入清水,少量食盐调味,煮熟食用。有补中益气,健脾止泻作用。适用于小儿盗汗,泄泻等症。
4、泥鳅炖豆腐:泥鳅500克,去肠杂内脏,加水、食盐适量,煮至五成熟时,加入豆腐250克,同炖熟,用猪油味精调味食用。有清利湿热作用。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湿热黄疸等症。
5、泥鳅大蒜汤:泥鳅去肠杂,与大蒜同煮汤淡食。可治水肿。
6、泥鳅虾汤:泥鳅去肠杂,与虾同煮汤,用盐、味精、料酒调味食用,治阳痿。
牡蛎(蚝)
性味:咸、微寒、无毒。
归经:入肝、肾。
功效:软坚散结化痰,益阴潜阳,安神定惊,涩精敛汗。
主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
说明:牡蛎为海产软体动物,其肉称为蚝肉、蚝鼓,又叫蛎黄,其味极美,可食用,又可制蚝油。牡蛎壳(蛎房)即中药用的牡蛎。
验方参考与药膳:
1、蚝肉为最佳食品,可治腺病体质虚弱儿童,肺门淋巴结核,颈淋巴结核或软骨病,如无鲜蚝肉,可用蚝油作调味品亦好。
2、牡蛎20克,龙骨20克,菊花10克,枸杞子12克,何首乌12克,水煎服,治眩晕。
3、生牡蛎、玄参、大贝母等量,共研细末,蜜炼为丸,每次服6克,一日两次,治瘰疬。
4、牡蛎15克,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治盗汗。
5、煅牡蛎研细粉,每次1至2克,一日三次,用米汤送服,治胃痛、胃酸过多。
6、生牡蛎、龙骨各10克,水煎服,一日两次。治心悸失眠,梦遗滑精,妇女白带。
7、生蚝猪肉汤:生蚝肉150克,猪瘦肉150克,同煮汤,用适量食盐调味食用,有养血宁心作用。适用于阴虚烦躁,夜睡不宁,血虚心悸,怔忡等症。
8、鸡汤或猪瘦肉汤适量,煮沸后,加入鲜蚝肉250克,略煮沸即可,用食盐、味精,调味食用。有滋阴养血作用。适用于久病虚损,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症。
9、麦冬牡蛎烩饭:麦冬20克,海带半条,用水煎去药渣,加入蚝肉200克煮熟后,放入适量的大米饭拌匀,煮成泡饭,用油、盐、香菇、芹菜、香葱调味食用。有滋补强壮作用,适用于虚弱体质者。
墨鱼(乌贼)
性味:咸、微温、无毒。
归经:入肝、肾。
功效:养血滋阴,益胃通气。墨鱼骨和胃制酸,收敛止血。
主治:血虚经闭,崩漏带下;墨鱼骨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肺结核咯血。
说明:墨鱼又名乌贼、乌鲗。其背骨名海螵蛸,又叫乌贼骨、墨鱼骨,入中药用。
验方参考与药膳:
1、墨鱼一条、桃仁6克,煮食,治妇女经闭。
2、乌贼骨适量,研成极细末,糖水调服,每次3克,一日两三次,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
3、乌贼骨10克,白芨10克,藕节10克,水煎去渣,加蜂蜜调服,一日三次,治肺结核咯血。
4、乌贼骨15克,白芷5克,茜草炭10克,水煎服,治白带。
5、乌贼骨25克,白芨3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5克,每日三次,温开水送服,治胃出血。
6、乌贼骨10克,龟板12克,茜草根6克,水煎加红糖服,每日2-3次,治小儿软骨病。
7、乌贼骨研粉外敷患处,治下肢溃疡。
8、乌贼骨焙干研末,每次服5克,每日三次,用温开水送服,可治哮喘。
9、乌贼骨100克,地龙100克,百部25克,白糖20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10克,每日三次,治慢性气管炎。
10、姜炒墨鱼:鲜墨鱼250克,去骨洗净切片;生姜丝略炒一下,放入墨鱼片同炒,加适量食盐调味食用。有补血通经,健脾益胃,祛风散寒作用。适用于妇女血虚经闭。
野鸭(绿头鸭)
性味:甘、凉、无毒。
归经:入脾、胃、肺、肾。
功效:补中益气,平胃消食,利水消肿。
主治:病后体弱,食欲不振,体倦无力,气虚水肿,慢性水肿,久病疮疡不愈。
验方参考与药膳:
1、野鸭粥:鸭肉250克,大米100-150克,同煮粥,加油、盐、味精调味食用。有补益身体,利尿消肿作用。适用于病后体虚,素体瘦弱,食欲不振,浮肿等症。
2、虫草炖野鸭:野鸭一只去毛,从肛门处开口取出内脏,将冬虫夏草10-15克洗净后塞入鸭腹内,缝合切口,加适量水、食盐调味,蒸熟食用。有清补心肺,滋肾益精,和胃消食作用。适用于病后身体虚弱,形体消瘦,神经衰弱,食欲不振,失眠,贫血,肾虚哮喘日久不愈,遗精,阳痿,肺结核咳嗽,痰中带血,老人慢性支气管炎,干咳不止等症。
3、党参淮山炖野鸭:野鸭一只去毛及内脏,淮山50克,党参20克,生姜15克,食盐、水适量蒸熟食用,有补气益脾作用。适用于肠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溏稀,身体瘦弱等症。
4、野鸭一只,去毛,从肛门处开口取出内脏,将去皮衣的大蒜头30克塞入鸭腹内,缝合切口,蒸熟食用(淡食为宜),两天吃一只,连服数只。可治慢性肾炎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
5、野鸭赤豆汤:野鸭一只去毛及内脏,赤小豆10-50克,陈皮3克(或加花生米100克,冬瓜皮50克),同煮汤食用。可治营养不良性水肿,慢性肾炎水肿。
鸭肉
性味:甘、凉、无毒。
归经:入肺、肾。
功效:大补虚劳,清肺解热,滋阴补血,定惊解毒,消水肿。
主治:水肿胀满,阴虚失眠,疮毒,惊痫。
说明:本品性凉,清肺解热是指老鸭而言;若嫩鸭性则温热燥,治病功效不及老鸭。
禁忌:外科化脓溃疡者不能食用。
验方参考:
1、三年以上老鸭一只去毛及内脏,填入大蒜头四五个,煮至烂熟,不加盐可加少量糖,喝汤吃鸭和蒜,治慢性肾炎浮肿。
2、老鸭一只去毛及内脏,川厚朴6克,炖熟食,治病后虚肿。
3、冬虫夏草鸭:毛鸭一只去毛及内脏,砍成大块,冬虫夏草10-20克,同蒸熟食用。有滋阴补虚,补肾益精,益肺止咳喘作用。适用于病后体虚,口干咽燥,头晕盗汗,腰膝酸软,四肢无力,糖尿病,男子阳痿、遗精,妇女月经不调等症。健康人食之更能精力充沛,消除疲劳,久服有延年益寿之功。
4、芡实煮老鸭:老鸭去毛及内脏,砍成大块,芡实100-200克,同煮汤,加适量食盐调味食用。有滋阴养胃,健脾利水,固肾涩精作用。适用于骨蒸劳热(低烧),脾虚水肿,大便溏泄,肾虚遗精,糖尿病等症。
5、参芪鸭条:老鸭一只,去毛及内脏,鸭皮用酱油抹匀,下八成热油中炸至皮色金黄时捞出,与瘦猪肉100克,党参、北芪各15克,陈皮10克,味精、食盐、料酒、酱油、姜片、葱条适量同煮汤食用。有益气和血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一切气衰血虚症。
6、玉参焖鸭:老鸭一只,去毛及内脏,北沙参、玉竹各50克,同煮汤,用食盐等调味食用。有补肺,滋阴作用。适用于肺阴虚咳喘,糖尿病,慢性胃炎,津枯肠燥便秘等症。
7、鸭肉粥:鸭肉适量,切片,大米100克,同煮粥,用食盐调味食用。有养阴补益和消水肿作用。
8、鸭肉煮猪脚:鸭子一只去毛及内脏,猪脚1~2只,同煮汤食用。有养阴滋补作用。适用于四肢无力,产妇产后无乳或乳少。
9、全鸭冬瓜汤:鸭子一只去毛及内脏,冬瓜两公斤(不去皮),瘦猪肉100克,芡实、薏米各50克,莲叶一片,北沙参30克,同煮汤,用食盐、味精等调味食用。有健脾、补虚、清暑作用,是夏季良好的清补凉食品。
10、陈皮大鸭:鸭子一只去毛及内脏,蒸熟倒出汤汁,加入奶汤、鸡汤、酱油、料酒、胡椒粉拌匀,陈皮6克切丝放在鸭子上面,蒸熟食用。有健脾,开胃,补虚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症。健康人食之更能精力旺盛。
鸭蛋
性味:甘咸、凉、无毒。
归经:入肺、脾。
功效:滋阴,清热。
主治:鼻衄(鼻出血),阴虚咳嗽,口干咽燥。
验方参考与药膳:
1、人造蟹肉:鸭蛋四个(亦可用鸡蛋),白糖15克,黄酒12克,食盐10克,醋12克,姜末、葱末、味精少许,拌匀,用100克花生油炒至黄赤色为度即可食用。这种人造蟹肉可与真螃蟹肉媲美,有滋养身体的作用。
2、银耳鸭蛋汤:白木耳10克煮汤,打入鸭蛋一个,加冰糖适量调味食用。可治阴虚肺燥,咳嗽痰少,咽干口渴等症。
3、青壳鸭蛋10个,马兰头250克,同煮汤,蛋煮后剥去蛋壳,再放入汤内煮至黑青色即可食用。可治头胀头痛,鼻衄。
4、猪肉鸭蛋汤:猪肉50克切片煮汤,然后打入鸭蛋两个,加食盐调味食用。有补气阴,治虚损的作用。可治头晕、体弱。
5、生地煮鸭蛋:生地30-50克,鸭蛋两个,同煮熟,剥去蛋壳,再放入汤中煮片刻,加少许冰糖调味食用。有清热,滋阴,养血,生津作用。适用于阴虚火旺牙痛,手足心发烧等症。
鸭胆
1、鸭胆三个,蜜糖30克,炖两小时分数次服食,治百日咳。
2、鸭胆一个,泡于一杯酒中,在疟疾未发作前服下,治热性疟疾。
乌龟
性味:龟肉甘酸、温、无毒;龟板咸甘、平、无毒。
归经:龟肉入肝、肺、脾;龟板入心、肝、肾。
功效:除湿痹,补阴虚,滋肾水,止血,解毒。
主治:龟肉治湿痹,风痹,筋骨疼痛,久年寒咳,夜多小便,小儿遗尿,痔疮下血,血痢,子宫脱垂;龟板治阴虚不足,骨蒸劳热,筋骨疼痛,小儿囟门不合及头疮、妇女胎前产后痢疾,女子赤白带下,阴痒。
说明:乌龟滋阴力比鳖强,但鲜味不如鳖肉好,一般以加少许盐清蒸食之效果甚佳。
验方参考与药膳:
1、龟肉配土茯苓熬膏服食,解杨梅疮毒,治一切疖肿湿疹。
2、龟肉,加适量水煮烂,食盐调味食之,一日两次,治小儿遗尿。
3、龟肉500克,小公鸡肉适量,共炖熟食之,治老人尿多。
4、龟板及龟壳烤焦存性,研细末,每日两次,每次服3克,两个月为一疗程,治骨结核。
5、乌龟头五个,石菖蒲10克,水煎服;或用乌龟头一个,焙干研末,一日两次,用黄酒送服,治脑震荡后遗症、头痛、头昏。
6、龟板、骨碎补、党参各10克,水煎服,治软骨病,小儿囟门不合。
7、龟肉250克,核桃仁30克,杜仲10克,同煮汤食用,可治神经衰弱,肾虚腰疼。
8、龟肉、狗肉各250克,加水炖烂食用。治小儿遗尿。
9、龟肉250克,百合30克,大枣10枚,同煮汤食用。可治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10、龟肉250克,胎盘一具(洗净切块),同煮汤食用。适用于阴虚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气短,乏力等症。
11、玉米须龟肉汤:乌龟1~2只(烫死去皮、肠杂),玉米须100-200克(干品50-100克),同煮汤食用。有养阴,利水,消肿,止渴作用。适用于精神疲乏,糖尿病,口渴等症。
12、虫草金龟汤:金钱龟1000克,开水烫两分钟,去头、爪、壳和内脏,刮净黄皮,切大块;猪瘦肉100克,温水洗净;姜片、葱,略炒后倒入龟肉同炒片刻,烹入料酒,倒入开水,烧沸后捞出;先将北沙参6克放于底部,放入龟肉、冬虫草5克、火腿肉25克、瘦猪肉、鸡汤、食盐、姜、葱,同蒸熟,用胡椒粉、味精调味食用。有滋阴补血作用。适用于久病体虚,久咳咯血,肺虚燥咳,肺癌等症。
13、红烧龟肉:乌龟肉250-500克,先用植物油煸炒,加姜、葱、花椒、冰糖、酱油、水,小火炖熟食用,有益阴补血作用。适用于低热,咯血、便血等症。
14、沙参虫草龟肉汤:龟肉适量,北沙参60克,冬虫草10克,同煮汤,用油盐调味食用。有滋阴养血,补肺益肾作用。适用于肺结核吐血,咳嗽痰中带血,阴虚潮热,盗汗,肾虚遗精等症。
15、龟肉猪肚汤:龟肉200克,猪肚200克同煮汤,用食盐调味食用。有补中益气,健脾胃,滋阴作用。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16、龟血炖冰糖:乌龟三只取血,加清水和冰糖适量蒸熟食用,有养血、通脉作用,适用于腰脊陈旧性损伤,中风后遗半身不遂,肢体麻痹等症。
熊掌
性味:甘辛、温、无毒。
归经:入脾、胃。
功效: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祛风寒,续筋骨。
主治:气血虚弱,身体消瘦,食欲不振,风寒湿痹,筋骨受损。
说明:熊掌是狗熊(棕熊或黑熊)之足掌,历来被视为山珍之首,为补益强壮之品。
验方参考与药膳:
1、熊掌一只洗净,黄芪30克,大枣20克,当归10克,同煮汤,煮至熟烂后食用,有大补气血作用,适用于气血虚弱的患者调补身体。
2、熊掌、熊筋、洗净,同煮汤,甚至熟烂加油盐调味食用,有强筋壮骨作用,适用于手足无力,筋骨损伤。
3、参茸熊掌:熊掌(洗净)1000克,加入鸡清汤1000克,适量葱、姜,水蒸半小时,取出,将蜂蜜涂抹在熊掌面上,入油锅炸成金黄色时捞出,另将人参15克泡软切成丝和鹿茸片1克放在熊掌上,猪肉块、鸡肉块各250克,用油、葱、姜、料酒、酱油、精盐、味精、鸡汤等调料煸炒烧开后倒入盛熊掌的大碗中,同蒸至熟烂时食用。有补气血,健脾胃,壮元阳,益精髓,强筋骨作用。适用于因气血虚弱出现的各种症状。
4、扒熊掌:鲜熊掌一只,用火烧去掌毛,洗净,用开水煮一小时后,去净细毛,再用大火煮40分钟,放大碗内,同时放入母鸡肉500克,猪肉500克,火腿肉250克,葱、姜、料酒各20克,隔水蒸两小时,取出熊掌趁热脱骨,切成片状;再加入香菇、玉兰片各60克,鸡清汤200克,葱、姜、料酒适量,苹果250克,再蒸15分钟;鸡清汤加入料酒、食盐、酱油、味精和淀粉勾芡,淋在熊掌上,即可食用。有补气养血,强筋壮骨作用。适用于贫血,食欲不振,气短懒言,风湿痹痛等症。健康人食之更能增强体质,滋补强壮。
田螺
性味:甘、大寒、无毒。
归经:入脾、肾、大肠。
功效:除湿解毒,清热利水,醒酒通乳。
主治:暴热,目赤,小便不利,脚气湿毒,疔疮,消渴,酒毒。
禁忌:脾胃虚寒者忌食。
说明:田螺肉性能与蚌肉相似,均为冷利之品,若用油盐姜蒜炒熟食之,则性稍平缓;若煮汤食用则性寒利,有利尿清热解毒之功。
验方参考:
1、田螺肉捣烂,可敷热疮肿毒。
2、田螺肉数个,加少许食盐共捣烂,敷脐下石门穴上一小时,治温热病呕吐,贴脐中或气海丹田穴,则治大小便不通。
3、大田螺十至二十个,养于清水中漂去泥,取出螺肉加入黄酒半小杯,拌和,再放入清水中炖熟,饮汤,每日一次。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和消渴病。
4、取田螺挑出螺肉,晒干,炒焦,水煎服,每日三次,每次10克,治菌痢。
5、田螺洗净砸烂,加入适量明矾粉,待上面出现一层清液后,用药棉蘸液涂擦患处,治痔疮。
6、大田螺一个,巴豆两粒,将巴豆放入大田螺内,用药棉蘸田螺渗出液搽腋下,每日三四次,加麝香少许更好,治狐臭,用药期间可能有腥臭,无妨。
7、田螺内塞入冰片0.5克,取其分泌液滴入耳内,可治中耳炎、耳内生疮或肿痛;若田螺内塞入黄连粉少许,取其分泌液外搽患处,则治子宫脱垂。
8、田螺壳放瓦上煅制研末,每次1克,用红糖水送服,治胃痛吐酸水,连服有效。
9、煅田螺壳15克,冰片2克,研细末,治婴儿湿疹,亦治痔疮发炎。
10、田螺鸡骨草汤:田螺500克养入水中2-3天,使其排尽污泥废物,然后将田螺尾部敲去少许,与鸡骨草50-100克,同煮汤服食。有清热利湿,舒肝和脾,除黄疸,利小便作用。适用于传染性黄疸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小便黄赤短少,小便刺痛等症。
11、炒田螺:田螺适量,按上方洗净,入热油锅内,略炒片刻,加入大蒜头少许,食盐调味,加水煮熟,用针挑出螺肉食用。有清热,解毒,利尿作用。适用于小便不通,白浊等症。
蛇
性味:白花蛇甘、温、有毒;腹蛇苦、寒、有毒。乌梢蛇甘、平、无毒;蛇蜕咸、平、无毒。
功效:除湿祛风,疗痹解毒。
主治:麻木不仁,诸风顽痹,瘙痒疥癞;蛇胆清肝明目化痰。
说明:蛇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分为毒蛇和无毒蛇,毒蛇的毒汁位于毒牙下面的毒囊里,蛇肉没有毒,若切去蛇头后,不论毒蛇或无毒蛇都可以食用。蛇蜕又名龙衣,即是蛇退下的皮。蛇全身都可入药,特别是用蛇胆配以其它中药制成的蛇胆酒和各种成药,可治疗咳嗽多痰、支气管炎、目糊眼赤、小儿惊风、风湿、半身不遂等症,在国内外亨誉甚高。据研究,用“眼镜蛇”、“过树龙”、“金环蛇”等三蛇配用,治疗风湿骨痛、麻木不仁的效果比单用更好。因为“过树龙”主治上焦,“眼镜蛇”主治中焦,“金环蛇”主治下焦,三者同食,功效即可直透全身,对腰膝酸软、年老痰多等症亦有特效。
验方参考:
1、乌梢蛇、眼镜蛇或腹蛇,用高梁酒、烧酒或米酒浸泡,根据各人酒量每次约饮十至三十毫升(半两)左右,每日两次。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脊椎骨炎,胃痉挛,病后或妇女产后身体虚弱,贫血,神经痛,下肢麻痹,痿弱、步履困难等症。
2、取大乌梢蛇一二条,去头宰杀后,作菜煮汤,吃肉喝汤,连食三四次,治皮肤湿疹反复发作,脓疱疖痈等皮肤化脓性疾病和过敏性体质。
3、取乌梢蛇数条,去头、皮及内杂,焙干后研成细末,第一周每日早晚各服0.3克,第二周每日早中晚各服0.3克,第三周每日早晚各服0.5克,中午0.3克;第四周每日早中晚各服0.5克;第五周每日早中晚各服0.6克,治骨结核。
4、用广陈皮研细末,拌入适量蛇胆汁为丸如黄豆大,每次二至四丸,一日两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治肝火、目赤、肺热、咳嗽、痰多等症。
5、用新鲜蛇胆汁加入少许酒,搅匀冲服,有祛风湿明目作用。可治风湿骨痛、肌肉痛,视力模糊。
6、黄芪煮蛇肉:蛇肉200克,黄芪60克,生姜3片,同煮汤,用油盐调味食用。有补气养血,祛风除湿,舒筋络作用。适用于风湿关节痹痛,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腰腿痛,中风后遗半身不遂等症,对风湿性心脏病亦有辅助治疗作用。
[ 本帖最后由 lisa_ing 于 2009-4-15 16:07 编辑 ]
|
|